晴時多雲

書劍集》更為明朗的新經貿情勢

2024/05/22 05:30

美中兩大全球經貿玩家,形成各自的供應鏈與遊戲規則後,企業設廠投資的選擇,並不容許過多的彈性。(路透)美中兩大全球經貿玩家,形成各自的供應鏈與遊戲規則後,企業設廠投資的選擇,並不容許過多的彈性。(路透)

◎歐陽書劍

美中貿易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僅衝擊全球化的腳步,更進一步引導了企業投資的轉向。經營者很難主動放棄任一市場,不過在佈局全球時,經濟不再僅止於經濟。美中兩大全球經貿玩家,形成各自的供應鏈與遊戲規則後,企業設廠投資的選擇,並不容許過多的彈性。

世貿組織(WTO)贊成國家間或是區域內簽署貿易協定、給其成員國彼此更好的貿易條件,希望藉由堆積木的組合方式,逐漸達成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目標。迄今生效運作中的貿易協定達到三百七十餘案,每年新增件數在二○○八年後雖有降低,但仍持續累進。

可是為了促進貿易而形成的WTO,以及累積達數百件的貿易協定,並不保證貿易的與日俱增;國際貿易的榮枯,更受經濟興衰左右。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統計,全球貿易在二○○○年後,與全球GDP的比值,都在五成以上,而且二者大都同步波動,即使不以出口為成長動能的國家,經濟表現也會顯現在進出口的數據上。

為了競爭市場、減少關稅負擔,以追求跳躍式成長,在目標市場或是其自由貿易區內直接設廠投資,總是企業海外佈局的首選之一。美國是全球最大進口國,藉由美墨加貿易協定的催化,墨西哥、加拿大則站穩美國貿易夥伴的前兩名,前往尋求設置根據地的廠商絡繹不絕,而美國一向是吸引全球資金的主要國家,挾其市場優勢,更要求戰略產業前往投資生根。

另一個經貿重心是中國。根據OECD統計,各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金額,在近兩年雖大幅衰退,從二○二一年的三千億美元,估計在二○二三年降至四百多億美元;不過,中國的經濟高成長不再,卻仍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近三年均超過三兆美元,二○二二、二三年貿易順差且都在八千五百億美元以上。中國也是重要市場,然而,相對於美國的經貿角色,對各國而言,中國更像是競爭者。

一般市場運作,企業家會衡量自身能力、市場空間、獲利機會等內外優劣勢,判斷是否進行投資,但在中國,政府補助可能是決定是否設廠的關鍵,當優惠政策出爐,企業一窩蜂的湧入;決定是否值得投資的不是市場,而是政府。因此,過去DRAM、顯示器、LED、太陽能等均供過於求,成為四大慘業,現在的電動車產業陷於困境,並非偶然,只要運作方式不改,新慘業會不斷出現。

在一般市場運作下,經營不善的公司倒閉,使存留的企業更為壯大,可是在中國,只要政府願意,虧損企業能夠繼續存在,而使全球同一產業的廠商在瀕死邊緣掙扎更久。不少企業移往其他國家設置新廠,應不只受美中貿易戰影響。

當政治、社會、環境因素滲入經濟更多,要在國際市場上拚搏,只有競爭力已經不夠。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