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學者:媒體議價協商牛步 立法要加把勁

2023/03/31 05:30

台灣新聞業與跨國數位平台第二輪協商在廿八日落幕,不過對話進展有限,Google與新聞業在分潤方面仍未達共識,Meta態度也轉為強硬。(圖:記者田裕華攝、法新社,本報美編組合成 )台灣新聞業與跨國數位平台第二輪協商在廿八日落幕,不過對話進展有限,Google與新聞業在分潤方面仍未達共識,Meta態度也轉為強硬。(圖:記者田裕華攝、法新社,本報美編組合成 )

批數位平台第2輪對話結果倒退

籲政院盡快提立法版本

〔記者徐子苓/台北報導〕新聞業和數位平台完成第二輪協商,學界昨召開記者會批評,對話成果稍微倒退,國內新聞內容遭平台無償使用是事實,唯有立法才能要求兩大平台正視「新聞有價」;已有立委提出相關草案並通過一讀,學者呼籲數位發展部也提出行政院版本的草案。

新聞遭平台無償使用是事實

針對新聞媒體與數位平台議價,民進黨立委張廖萬堅、林楚茵已分別提出草案,後續將付委討論,立委范雲也在籌備中,預計近期共有三個版本。對於學者呼籲,數位部回應,政府支持新聞有價,各界意見都會帶到跨部會議討論,立法一直是選項。

立法才能促進平台、媒體平等議價

台大新聞所教授林照真指出,數位部多次表態共榮方案和立法可並行,如今Meta已拒絕共榮,Google新聞共榮基金也僅止於三年三億的「數位轉型」費用,並未回應新聞有價的初衷;她呼籲,立法才能促進平台和媒體平等議價。

學者:平台從內容中「間接獲利」

針對Google提出的新聞基金,成大法律系教授許曉芬分析,Google是以協助媒體數位轉型的角度出發,而非新聞內容產製的對價;且這筆基金補助金額連杯水車薪都稱不上,更不用說要如何維持客觀、公平、透明的分配方式,仍有待後續觀察。

平台一直強調未從新聞內容中營利,許曉芬直言,此說法是忽略了「間接獲利」:平台透過新聞標題與圖片吸引大量使用者,在平台上停留的時間與使用者數據,能進一步帶來廣告誘因,才是應該納入考量的重點;這並非台灣獨有爭取,在法國的相關訴訟中,法院也強調此間接獲利的重要性。

政大法律系特聘教授王立達向媒體代表喊話,應集中力量在立法上,「不要再三心二意」,過去部分媒體希望走基金和數位稅模式,但目前看來可行的只有強制議價法。他憂心,明年一月有總統大選,各界焦點恐被選舉帶走,盼草案能在今年上半年有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