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2023經濟展望〉出口轉冷仰賴內需 學者建議反景氣循環工具

2023/01/09 05:30

學者建議,政府以減稅措施活絡民間投資、增加支出刺激民間消費。 (資料照)

記者徐子苓/專題報導

隨著邊境開放,我國消費動能可望提升,但全球景氣降溫,外貿與投資恐將持續低迷。面對台灣經濟吹起冷風,學者建議政府祭出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減稅措施活絡民間投資、增加支出刺激民間消費,而企業則該留意美、歐、中國的政經情勢變化。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今年國內經濟可以8字總結,「成長不高、通膨不低」,美國、歐洲可能陷入經濟衰退,中國經濟也欲振乏力,我國前4大出口市場中就有3個引擎同時熄火,讓外銷、出口和投資面臨極大壓力;幸而台灣逐漸從疫情復甦,預料今年內需表現將比前2年佳,不致陷入經濟衰退的窘境。

通膨仍高 財政政策扮演較積極角色

面對全球經濟嚴峻挑戰,總統蔡英文去年底召開國安高層會議,提出第一波經濟民生因應措施,將稅收超徵的其中1,000億元用於「加強韌性經濟方案」,包含減輕居住負擔、擴大公共運輸補貼、加強照顧弱勢族群、協助傳產及中小企業轉型等7大振興措施,同時要求持續穩定物價,提供資源以補貼油電價。

對此,孫明德肯定目前規劃方向,他指出,政府刺激經濟的手段一般可分為「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前者是政府增加支出或減稅,後者則是由央行降息活絡投資,然而今年通膨率預估仍在警戒線2%左右,央行一旦降息物價又有上漲疑慮,因此財政政策有望扮演較積極的角色。

國內智庫普遍認為今年經濟仰賴內需支撐。不過,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直言,餐飲、觀光等產業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產值較低,只靠內需振興經濟的效果有限,因此建議政府以政策「點火」,可分為民間投資和民間消費兩面向。

民間投資方面,因出口轉冷導致投資下降,王健全呼籲政府祭出「反景氣循環」工具,針對淨零排放、數位轉型、因應缺工的設備自動化等領域,提供投資抵減或免稅措施,既可提振景氣、擴大內需,又能加速產業升級轉型。

中國陷疫情泥淖 傳產不宜盲目擴產

至於消費方面,王健全建議政府編預算發放「數位券」,不只鼓勵個人學習時下最夯且實用的淨零排放、數位轉型,讓民眾有機會自我升級;也可用於企業,引導業者諮詢相關顧問,以此帶動教育服務業、資通訊服務業商機,促進經濟發展。

至於企業該留意哪些變數?孫明德點名傳統產業、金融業和科技業應關注國際情勢。傳產方面,中國近期解封使得工廠進補原物料以及不動產開始動工,對鋼筋水泥等建材的需求上漲,產生一波「急單效應」;然而,中國仍處於疫情泥淖,估至少等年後才可能走出高峰,無法期待中國經濟就此反彈,因此傳產可藉此次急單消化過多庫存,但不宜盲目擴產跟進,以免後續供過於求。

另外,金融業須留意金融風險,美國利率今年料將居高不降,全球金融風暴的風險正在提升,科技業方面仍在去庫存,孫明德表示,業者應關注俄烏戰爭何時結束,一旦戰爭落幕,歐洲需求回升,對庫存將有明顯幫助。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