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金金併〉工會反彈、互補性不足 公公併難推動

2022/11/28 05:30

2022年前三季獲利前6大本國銀行

記者陳梅英/專題報導

「公公併」打亞洲盃,都無疾而終。工會反彈及互補性不夠都合併難成。圖為兆豐金。 (記者靳昌玲攝)

近年民營金控靠著併購逐漸壯大,使公股金控備受威脅,事實上從陳水扁政府二次金改到馬政府時代時任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提出的打亞洲盃,都曾推動所謂「公公併」,最後皆無疾而終;除工會反彈外,公股金控性質太過類似,互補性不夠都是造成合併難成原因。

對於外界持續提出公公併之建議,一位前公股金控董座直言,不該「為併而併」,應該尊重市場機制。

馬政府時期 曾醞釀亞洲區域銀行

從市場競爭力角度來看,金融業追求規模壯大是很理所應當,公股行庫因為政府掌握股權,看似整併容易,其實牽涉各方角力,情況反而複雜。比如誰來主導合併?誰併誰?合併後人事如何安排?

2014年時任金管會主委的曾銘宗打出「亞洲盃」旗幟,希望整併金融機構,2-3年內催生1-2家規模夠大的亞洲區域銀行。當時的財政部長張盛和還要求第一金(2892)、兆豐金(2886)提出評估報告。

結果,政府官員一頭熱,下場卻是一陣唏噓。銀行工會抗議「公公亂併」,甚至揚言發起罷工。第一金追求華南金(2880)不成,兆豐金即使在市場上已買進13%台企銀(2834)股權,最後也只能放棄。

公股多以銀行為主體 合併缺綜效

一位公股銀行總座則認為,工會阻力之外,第一金、兆豐金、合庫金(5880)與華南金幾乎9成獲利都來自銀行,互補性不足,亦是「公公併」很難推動關鍵。

因為合併要追求綜效,以過去最常被點名的三商銀(一銀、華銀與彰銀)為例,分行家數合計高達超過550家,高度重疊,一但合併要達到成本效益,分行就必須裁撤、整併,普惠金融被犧牲外,大規模裁員更需付出嚴峻代價,而在此之前可能就會遭遇工會強大阻力。

當然2018年也曾傳出有所謂夢幻組合,當時土銀有意併購輸銀,既然如此,不如台、土、輸三家100%官股整併成為一家超大型銀行,有助於台灣金融機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但是無奈輸銀只屬意台銀,而台銀卻是誰都不想要,外界也擔心輸銀若被併購,將喪失其原有政策功能,總之這場「三角戀」,最後流於市場一時趣談。

大未必就好 公股反對為併而併

國銀主管說,金融海嘯之後,各界早已體認到銀行大到不能倒對於國家金融穩定未必是好事,最近爆發財務危機的瑞士第二大銀行瑞士信貸又一次提醒大家,「大未必就好」,如何發展出有「特色」的金融或許也是一個方向。

而國內最大前兩家民營金控國泰與富邦,若扣掉壽險業務,純粹以銀行獲利來看,公股前三家兆豐、一銀與合庫未必會輸;若以國際化程度來看,一銀海外分行獲利佔比一度逼近5成,民營銀行國際化較高的也只有中信,更何況公股行庫常常必須配合政策紓困而必須犧牲獲利。

不過,公股金控過去單靠銀行獲利單引擎確實也會讓人擔憂未來競爭力,第一金對於併購就抱持相當開放態度,過去也曾參與保德信人壽標售,華南金也一直在尋求合適併購機會。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