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防疫險後一章

2022/09/19 05:30

防疫險之亂還未結束,理賠金已超過7百億元,產險業者承擔道德風險,並重新尋找疫後新經營模式。監理機關應調整相關政策,也是所有部會都要思考的問題。(資料照)

■魏錫賓

防疫險之亂延續已近二年,由搶保至搶領、業者與監理機關的針鋒相對,到產險母公司與大股東總動員式的救援過程,利害關係人各有苦楚。事件還未結束,有心的業者在重新尋找疫後新經營模式時,監理機關也應有相應的政策調整。

業者尋找疫後新經營模式 監理機關政策也應調整

防疫險理賠已超過7百億元,且仍有6成未進入理賠的保單,隨著確診人數的居高不下,可能再大幅拉高理賠金額。在金融業中,身家原就相對不足的產險業,受防疫險衝擊後,陷入形同破產的經營困境中,還好這次因為產業特性的關係,多數業者背後有獲利、資產豐厚的大股東,有能力增資挹注損失,在壓力下繼續經營。

雖然有大股東協助,可是就產險產業來看,每家產險公司都要獨立承擔責任,在企業集團中成為經營不善的代表;而在公司內外被「萬箭穿心」的經營階層,自然苦水滿腹,也更加不滿快篩陽視訊診斷等無法完全確認真假,甚至與理賠常規有所違背的便宜措施。

有些問題,錯不在產險業者,甚至也不在金融主管機關。對於始終以防疫為優先的疫情指揮中心來說,防疫措施雖要兼顧社會、政經的衝擊,但最重要的仍是疫情的控制;當一切以防疫為優先,金融面的衝擊即使不能忽略,也絕非首要。於是大家眼看著或許不合理的事情發生,但是卻只能默然接受,等同於面對無法避免的必要之惡。

金融業不同於其他產業,既然利用了大眾的資產,監理本就特別嚴格;保險功能要能充分發揮,業者財務尤需穩健,穩定的獲利就是其中的一個要項。當金融主管機關無法控制的人為限制或縱容,對金融產業有重大影響時,只能調整監理規定、加強跨部會的溝通協調,讓產業能夠繼續順利發展。這不僅是金管會的問題,也是所有部會都要思考的問題。

在疫情之前,不少保戶就有請領保險金受到刁難的體驗,對保險業者觀感可能就不佳;不過,業者也有話說,因為國內外詐領保險金的案例所在都有,而且比例一向不低,更有詐騙集團視保險業者為肥羊,隨時找機會痛下殺手。

防止詐領理賠金 道德風險底線不能退讓

針對防疫險,金融法制暨犯罪防治中心發現至少有5個詐騙集團,招兵買馬想要從產險業者騙取保險金,從檢視的案例初估,申領防疫險理賠的保戶疑似詐領者約有7至8%,與台灣過去各類保險詐騙約6%至1成多的比例相去不大;不過,此次情況更為特殊,不僅不易取證,偵辦格外不易,而且詐騙集團更趁著大眾對確診者的同情,藏身在合法領取理賠金的保戶中混水摸魚。

保險金被詐領,關係的不僅是保險公司的盈餘、股東的利益,也可能拉高一般保戶的保費,對大家都有影響。防疫險之亂,不管從那一角度看,依法辦理應是共同語言,道德風險的防止,則是不能退讓的底線。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