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書劍集》升息與縮表

2022/01/25 05:30

彭博資料照。

◎歐陽書劍

主要國家的物價水準連續數月上揚,各國央行正演練各種壓制通膨的政策工具。美國聯準會的升息與縮表政策最受關注,也約略有了時間表,吸引更多想像與對金融市場衝擊的分析;只是二者的效應及釋放的訊號或有差別,卻要記住都往同一方向行去。

聯準會從二○○七年九月次貸危機初現時,至二○○八年十二月已演變為全球危機後,歷經十次降息,將政策利率由五.二五%調降到○至○.二五%的最低區間;短期利率雖降至谷底,但因經濟惡化趨勢並未明確扭轉,二○○九年三月並開始執行金融海嘯後第一波購入債券的量化寬鬆政策,引導長期利率走低。

金融海嘯後復甦緩慢,二○一九年景氣又有下滑疑慮,多國央行以寬鬆的貨幣政策因應,使市場利率處在低點。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資料,二○一九年全球平均經濟成長率僅二.六%,創金融海嘯後的低點,而當年底聯準會設定的聯邦資金利率(federal funds rate)目標也僅在一.五%至一.七五%區間;因此,當二○二○年初武肺疫情向全球擴散時,各國降息空間大多有限,聯準會也很快地執行量化寬鬆政策,支撐急墜的景氣。

過去兩年疫情高低起伏不定,最近確診數又破前高;不過,一度重挫的經濟,迅速回到成長軌道線,受新冠病毒的干擾日漸輕微。這一次與前次金融危機原因不同,現象也異;失業率、經濟成長率在惡化後,都急速恢復,而因防疫的封城鎖國措施、遠距生活的普及,以及疫情前後商品需求的改變,使得供應鏈無法及時調整,一般物價水準就在能源及部分商品帶動下迅速爬升。

當央行調降政策利率,引導市場短期利率下滑時,是想藉由資金成本的減低,激勵大眾提高消費及投資;至於直接購入債券的量化寬鬆政策,不僅壓低利率,也對市場直接注入資金。不過,兩者都有在公開市場操作,目的亦相似,都在營造市場寬鬆環境,以穩定經濟。現在為應付通膨,多國央行有緊縮貨幣政策的壓力,反向升息及縮表,成了共同的方向。

金融海嘯後,因為購入大量債券,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由不到一兆美元,擴增至四兆美元以上;武肺疫情擴散後,至二○二二年一月中,則已經接近八.九兆美元。聯準會為持有債券資產,負債也急速上升,其中金融機構在聯準會的存款由一.七兆美元,增加至四兆美元以上。金融機構此時超額準備、現金充斥,聯準會縮表時,雖直接收回部分資金,可能引起大眾對維持長期低利率的疑慮,可是對金融市場的衝擊,或許不如想像般大。

縮表與升息的目的都在應付通膨、避免景氣過熱,雖然二者機制、路徑不同,釋放的訊息有差異,終是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