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自宅率近8成 居住權重於購屋權

2022/01/03 05:30

全國社會住宅興辦進度

記者徐義平/特稿

台灣住宅自有率達七十八.六%,如此高的自有率,為何購屋需求還是如此大,且支撐房價一路上漲?在各部會持續祭出抑制房價措施時,政府是否該先釐清住宅政策是要保障民眾「居住權」、還是保障「購屋權」?而非只是悶著頭蓋社會住宅,不僅緩不濟急、也無助解決高房價民怨。

台灣數十年來的住宅政策幾乎都是保障民眾「購屋權」,例如國宅、勞工住宅、合宜住宅等,雖限定五到十年不得移轉,但抽中「樂透宅」後,期限一到轉手獲利少說數成到翻倍;近十年來才轉向只租不售的社宅政策,但因起步晚、量很少,加上這波資金狂潮推動房價飆漲,對市場供需幾無影響。

根據主計總處最新二○二○年人口及住宅普查,全國平均住宅自有率達七十八.六%,最高是彰化縣的八十六.九%、宜蘭縣的八十四.九%,就算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北市及新北市,自有住宅率也達七十二.一%及七十六.二%;因此,住宅政策該先釐清的是要保障民眾「居住權」、還是「購屋權」!

二○一一年奢侈稅上路後,房地合一稅及實價登錄一.○版也登場,在選票壓力下,不管誰執政,政府打炒房從未手軟過;疫情後這波史上最大資金潮推升全球房價上漲,不僅房地合一稅及實價登錄升級到二.○版,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金管會金檢、內政部修法等打炒房重拳盡出。

但到底誰在炒房?是占我國GDP比重逾十一%、合計生產毛額約兩兆元的營造業與不動產及住宅服務業?還是台商回流、低利資金氾濫?或是社群揪團、投資客炒短套利?

台灣住宅問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也就是「不擔心財富不多,而是擔心不能得到公正的權利」。影響房價不只資金,還牽涉到城鄉差距、人口移動、交通建設及產業發展等多個環節,既然台灣自有住宅率近八成,居住政策理應是保障「居住權」、而非「購屋權」,若始終糾結於「購屋權」,打炒房永遠只有情緒宣洩、解決不了最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