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疫後管理哲學的調整

2021/10/11 05:30

台灣IC產業產值與全球市場

■魏錫賓

經濟先蹲後跳,一年多來半導體產業景氣出乎意料地強勁,不止車用晶片供不應求,防疫措施帶動的電子商品需求,在全球恢復成長後,繼續創造榮景,使相關機構多次調高今年半導體市場成長率。供需的大起大落,既反映疫情起伏的激烈,也考驗廠商的因應調度能力。

供需大起大落 考驗廠商因應調度能力

2021年3月中旬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預測202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可達4,880億美元,約可成長10.9%,僅過三個月,在6月初就調升近一倍,估計今年將成長19.7%,並推估2022年再成長8.8%。不過,該組織8月已再調高2021年半導體市場規模成長率至25.1%,將達5,510億美元,且認為2022年可望續增10.1%,突破6千億美元。

全球半導體市場蓬勃發展,工研院8月時預估台灣半導體產值的年增率,也與全球市場趨勢相去不遠,估計可較前一年提高25%左右,年產值往1,400億美元邁進。可是全球大車廠在2021年初就傳出零組件青黃不接情形,幾家大廠相繼有停工事件;顧問公司AlixPartners上月估計,2021年汽車產量將因車用晶片在內的零組件不足等問題,而減產770萬輛,影響2,100億美元的營收。

晶片需求量提高的不止是車廠,各種晶片供不應求,且產能與市場需求無法搭配。台積電雖在2021年4月1日就聲明「台積公司正進入一個成長幅度更高的期間,我們預計未來幾年5G和高效能運算(HPC)的產業大趨勢將驅動對於我們半導體技術的強勁需求。此外,COVID-19的大流行也加速了各個面向的數位化。為了因應市場需求,台積公司預計在接下來三年投入1,000億美元增加產能,以支持領先技術的製造和研發。」產能的缺口,需要時間去填補。

一般產品的需求增加,考驗的是製造商的供應能力,也是供應鏈管理的能力,若有原物料、中間品缺乏,將無法順利產出最終消費品,譬如汽車。雖然一年多來疫情時起時落,但消費迅速回溫,車廠備料不及,而有生產瓶頸發生,這是過去幾年注重效率的生產模式與疫情交互作用的結果。

車用晶片成長潛力高

車廠生產哲學可能要改變

車用晶片占半導體產值尚有限,但有成長潛力。如同台積電在年報中提出的「電動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及資訊娛樂系統需要更豐富的半導體含量,將帶動處理器、感測器、類比及電源積體電路等需求」,在汽車電子需求日增及環境變化更速之際,未來車廠的生產管理哲學,可能要有所改變。

經濟學以蛛網理論解釋產品因供需的時間落差,造成交易量與價格的變動情形,譬如像豬肉或芒果等農作物若在某一時間點因需求大增,使價格上漲,則可能有不少農民會擴大生產,當成熟再送到市場販賣時,卻因數量增加太多,造成價格重挫,農民因而減產,到下一個產季時,又因數量減少,價格再提高。過去農產品品質差異不大,而且個別農民生產有限,彼此間較不清楚養殖或種植的數量,而形成供需的蛛網圖形。

半導體建新廠費時費錢 供需雙方預測更困難

半導體新廠昂貴、費時,而且相對透明,可是從結果看,不管是供需的那一方,預測都更為困難。

車用晶片#

蛛網理論#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