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帳面即使虧損 無形收益難衡量

2021/08/15 05:30

台產推出防疫報單從中獲得的無形利益,產險史上締造的多項紀錄,其價值才真的難以衡量。(資料照)

記者李靚慧/特稿

從上架到停賣,短短兩個月,台產「防疫神單」大賣四百零二萬件,創下保險業的紀錄,等於台灣每六個人至少就有一人購買;豈料,本土疫情爆發,原以為可大賺的產品,卻面臨虧損命運。不過,即使帳面上虧損,台產從這張保單上所獲得的知名度及締造產險史上的多項紀錄,卻是難以衡量的收益。

台灣去年因防疫有成,全民如常過著每一天。金管會去年十一月核准「台灣產物法定傳染病防疫費用保險」新商品,當時,許多消費者沒有聽過「台灣產物」這家公司,對「防疫保單」也覺得陌生;而這個「保費只要五百元,隔離就領十萬元」的創新設計,一路賣翻天,直至今年一月下旬停售。

保險的基本原則就是「損害填補」,向客戶收取的保費及未來提供的理賠條件,如果太容易以「賭一把」的訴求行銷,就容易發生道德風險。相較於保險同業推出的防疫保單,雖然別家也有「隔離補償」的設計,但都需要「確診」、「住院治療」才能夠理賠。

締造多項紀錄 打開知名度

保險是集合眾人的資金,透過大數法則去預估可能的損失,也補償受害民眾的損失,因此,業務來源愈分散愈好。不過,台產此張防疫保單無須確診、只要隔離就賠,且賠率高達「一比兩百」,透過全台大量保經代業者銷售,不少是同辦公室同事投保、家族投保、社區投保,明顯業務來源的集中度過高。當五月中疫情急轉直下,全台進入三級警戒,一有確診,全家族、同辦公室、同社區民眾一起隔離,自然理賠暴增。事實上,保險業銷售的每一張保單都是「有賺有賠」,並沒有「穩賺不賠」,也從沒有一個保險商品被外界緊盯理賠狀況、月月揭露。

台產從一家沒沒無聞的小保險公司,因為一張保單,全台知名度大開,更因此獲得了四百萬新客戶,其實,就算這張防疫保單真的虧損,但台產從中獲得的無形利益,產險史上締造的多項紀錄,其價值才真的難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