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疫情牽動的銀行獲利

2021/03/15 05:30

武肺疫情對經濟造成衝擊,2020年國銀海外分支機構在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遇到逆風。圖為香港。(歐新社)

■魏錫賓

金融市場的波動路徑難以預料,2020年突襲各國的新冠病毒雖來勢洶洶,股市卻在激烈震盪後回到多頭走勢,我國金融業獲利再創新高,但當經濟表現不佳時,銀行業無法獨善其身,也成為金融業中唯一的武肺疫情受害者,其海外分支機構的獲利大幅減少,更是重災區。

金融業獲利續創新高 銀行業卻逆勢下滑

過去10年來我國銀行業(包含本國銀行、外銀、中華郵政、票券公司及信合社等)獲利大都占金融業(銀行、保險及證券)的70%左右,但2020年僅有約55%,雖然金融業獲利續創歷史新高,達6千7百餘億元,但銀行業卻逆勢坡下滑,較前一年減少約9%,主要即因本國銀行獲利較2019年減少了500多億元。

為降低武肺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我國與其他許多國家一樣調降政策利率因應,這也是本國銀行獲利減少的關鍵原因,不僅全體銀行國內利息淨收益因利差下降而減少,海外分支機構也受美元利差降低等因素衝擊,在2020年獲利僅有451億元,較前一年減少了約280億元,這也差不多等於銀行業獲利較前一年減少的金額。

手續費淨收益翻倍 國銀11年來獲利增10倍

每一次的危機都會改變外在環境,以及因應而生的商業模式。根據中央銀行統計,2008年本國銀行稅後純益不到350億元,2019年卻超過3千7百億元,這也是本國銀行獲利最高的一年,僅11年時間,獲利大增10倍,除了因放款呆帳費用減少,利息淨收益由3,500餘億元,增加至約4,800億元外,主要是手續費淨收益提高超過一倍,約增1千億元。

金融海嘯後利息走低的趨勢不再回頭,銀行業過去利息收入能持續增加,主要是擴大放款規模,而低利率也迫使本國銀行積極開拓新財源,因此銀行手續費收入占收益的重要性增加。依據中央銀行統計,2019年本國銀行稅後淨利達3,704億元,利息淨收益約4,802億元,而手續費淨收益達1,914億元,約為利息淨收益的40%,遠高於10年前的30%左右。

金融環境不同 疫情突顯成長空間

金融海嘯後銀行結構改變,更重視風險的控管與中介角色的發揮,肺炎疫情再壓低利率,這樣的趨勢將會延續。比較特別的是,各國經濟受武肺疫情影響的嚴重程度不一,本國銀行海外分支機構獲利較前一年大降約280億元,除香港減少近150億元,在新加坡與英國的經營成果都由正而負,分別由獲利30餘億元及14億元轉為虧損約5億及3億餘元。相對地,2020年外國銀行及中國銀行在台分子行的獲利並未下降,合計已和我國銀行的海外獲利相當。

疫情似乎決定了經濟金融情勢,不過,本國銀行海外分支機構2020年在柬埔寨與中國的獲利仍然提高,卻剛好在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遇到逆風,不只是受疫情輕重、相對規模等的影響,也與經營模式與願景有關,在金融相對開放或不自由的國境內,難以避免是成長空間或利潤保護的選擇,武肺疫情剛好突出了這一現象。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