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全球財經趨勢〉基礎建設投資不足 洪災恐危17兆美元產值

2021/01/18 05:30

去年8月長江水患,樂山大佛腳趾首度被淹沒。(路透)

編譯魏國金/特譯

氣候變遷導致日益增加的天災正成為亞洲經濟體的重大威脅。《日本經濟新聞》分析非營利組織「世界資源研究所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RI)的數據發現,2030年河水氾濫恐危及全球17兆美元產值,而亞洲約佔其中一半達8.5兆美元,中國、印度等國對相關災情尤其脆弱。

稀土提煉廠 無法阻擋水患

《日經》報導指出,去年8月中旬的長江水患,重創四川樂山市部份企業。四川和邦公司一座肥料廠被水淹,造成機器與庫存總計逾3億人民幣損失;稀土探勘與提煉廠「盛和資源」即使採取預防措施,卻也無法阻擋場區水患。

中國去年降雨量異常豐沛,從1月到9月,包括長江在內的836條河川中,洪水氾濫情形比往年增加80%,7,300萬人受影響,較過去5年平均受衝擊人口增加近20%,農產、水產與商業的直接災情更超過人民幣2,000億元。

然而問題不僅限於中國,也不僅在於水患,因為與氣候暖化有關的一連串天災可能影響工廠與住家,進而威脅全球各國的經濟活動。《日經》透過WRI計算水患風險的方式,分析若氣候變遷以當前速度持續下去,可以預期的經濟損害程度。結果發現,在2030年,10年一遇的水災恐危及全球17兆美元產值,相當於該年預測的全球GDP12%。

亞洲曝險產值 占全球一半

數據也顯示,中國的曝險最高,約4.6兆美元產值,或GDP14%將面臨風險。曝險最高的5國中,亞洲就佔了4國。而就產值來看,亞洲地區達8.5兆美元瀕險,約為全球曝險產值的一半。若沒有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2050年該數據恐跳升至14兆美元,2080年達24兆美元。

在亞洲,降雨增加已升高水澇風險。根據日本氣象廳,亞洲與西伯利亞約170個觀測站中,有53個觀測站(31%)去年7月的降雨量較往年增加50%。其中,中國的武漢、上海降雨量較往年高出2.3倍,日本大阪降雨量較往年多出2.6倍,創下7月降雨紀錄。

海平面上升 全球經濟衝擊達850兆美元

除了河水氾濫,海平面上升導致的沿海氾濫風險也增加。利用WRI的數據,分析2030年10年一遇的沿海氾濫對經濟的影響發現,全球衝擊達850兆美元,其中亞洲約佔70%,而中國受到的影響最可觀。

根據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險集團」(Munich Re Group)資料,造成經濟損害的自然災害正持續增加,2019達820件,較1980年增加3倍,同一時期,水患則增加6倍之多。

新興經濟體脆弱的基礎建設加重災情。比如,在印度孟買,每年6月至9月是雨季,期間有時一天驟降數百毫米雨量,導致該城市多處地區水深及膝甚至及腰。

19世紀英國殖民統治時期興建的街道、運河與地下排水系統仍在孟買大量使用。該系統2005年才開始翻修,但因官僚主義,使相關排水量改善有限,這是印度全國性問題。至2020年,死於豪雨與洪水的印度人已連續3年超過1,400人。

根據WRI的數據,印度與孟加拉基礎建設的水患支撐力相當低。平均而言,印度的基建可抵擋11年一遇的氾濫事件,孟加拉為3年、中國為35年、日本則為91年。

基礎建設經費 遠低於水患衝擊

儘管基礎建設投資是財政重擔,但其好處超越長期成本。WRI數據顯示,未來30年興建足以抵擋50年一遇河水氾濫的堤防、水壩與其他基礎建設的經費,在中國預計為3,470億美元,印度為2,170億美元,但該數據遠低於水患的負面衝擊。

WRI指出,「投資堤防、壩堤等保護性措施不僅對捍衛數百萬人身家性命及企業重要,也有助於發展經濟,面對氣候變遷的多重威脅,基礎建設是高效能的解決方式,也能創造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