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看不見的金融風險

2021/01/11 05:30

「台灣金融風險指數」,判斷不易,有時項目間方向相反,反使指數沒有波動,未能顯示出問題所在。台灣金融風險指數過去一年來,資產評價壓力及傳染蔓延效果的風險相對較高,但綜合指數仍低。(資料照)

■魏錫賓

度過了2020年肺炎疫情最艱難的險惡時期,許多國家的經濟在第3季已恢復成長,股市也繼續飆漲,一切似乎都向著更美好的方向前進,但風險無時不在。台灣金融風險雖一向不高,風險指數也由高點下滑,只是意外總是在風平浪靜時突然發生,除了關注金融市場及傳染效應外,在解讀指數時,尤不能忽略其中的細節。

危機為何突然發生?解讀指數不能忽略細節

經濟情勢與金融穩定互相影響,金融危機發生時,經濟通常同時陷於困境。2009年全球經濟因金融海嘯而落難,倒閉潮蔓延、大規模的失業、罕見的經濟負成長,使大眾同受其害,歐美主要國家在震驚之餘,紛紛進行金融改革。

「危機為何突然發生?」是當時許多人的共同疑問,因為危機前好像沒有跡象發生,如何偵測、衡量金融風險也成為大事情。美國就根據金融改革法案(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of 2010 )成立專責的金融研究辦公室(OFR),負責人由總統提名,要經參院同意,以高規格的架構,希望提供高品質的金融資訊、標準與分析,做為監理金融情勢的基礎。

OFR編製了金融壓力指數(FSI),回推過去的金融情勢發現,在2007年8月以前相當穩定,壓力指數在2008年3月達到第一波高點,當時金融機構籌措資金及一般企業融資都相當困難,壓力最高點出現在2008年10月,當時幾家超大型金融機構陷於破產危機。肺炎疫情後2020年3月中曾出現新一波高點,但壓力值也約僅等於2008年3月,然後就快速下降了。

金融研訓院「台灣金融風險指數」,從四大面向追縱了金融風險的變化,發現過去一年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以及房市、股市的波動,而使資產評價壓力及傳染蔓延效果的風險相對較高,但綜合指數仍低,且大致從2020年3月後走低,與美國情況類似,目前看來金融風險不大。

項目間方向相反抵銷波動 反而看不出問題在哪裡

金融研訓院編製指數有其價值,尤其是台灣金融監理組織在金融海嘯後沒有改變,但值得注意的是:單一指數雖易於呈現,不過,判斷不易。因金融危機常由特定機構、特定部門、特定範圍、特定項目開始,而指數由多個細項組成,有時項目間方向相反,反使指數沒有波動,未能顯示出問題所在;就像消費者物價指數或許平穩,但某類物品的價格可能年年高漲,只是被其他下跌項目掩蓋,因此,還是必須仔細解讀。

金融危機發生前經常風平浪靜,因此即使金融指標很多,金融海嘯前也少有預警;有部分指標開始有逆轉或過熱跡象,但都被大環境的榮景所遮蔽。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任內營造了低利率低通膨的穩定成長環境,在一片歌頌聲中,只有前印度央行總裁拉加恩(Raghuram G. Rajan)等人曾提出質疑,拉加恩在2005年底提出一篇論文探討金融發展是否使世界更危險?他指出在之前30年,因為利率走低,一般人可以更低利率借到更多錢,投資在不同的金融商品,且基金經理人過於重視績效比較的羊群效應、銀行擴大風險,而使險境出現。

風險很低時候 正是廣積糧時刻

指標很多,但沒有人能預測危機何時出現,因此判斷風險趨勢之餘,瞭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可能是正確因應風險的第一步,而當風險很低的時候,除了構築防線外,正是廣積糧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