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書劍集》台灣、印度、日本與RCEP

2020/11/18 05:30

中國主導的RCEP,有些國家擔心對中逆差擴大,惡化國內經濟,印度就是例子。(路透)

◎歐陽書劍

中國積極推動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簽署,台灣無法參與,印度選擇不加入,日本延續開放政策,想要趁勢擴大影響力,但約占全球GDP三十%的東協十國加上中、日、韓、澳及紐西蘭市場,雖令人垂涎,卻並非唾手可得,廠商要憑真本領,而不同立場與態度的各國,則描繪出另一幅國際經貿現狀與發展策略的競爭圖像。

自由貿易有利於簽約國間資源的有效利用,應能經由彼此互惠提高總產出,但調降關稅、拆除貿易障礙後的利益分配,受制於管理、技術等軟硬實力,以及貿易結構等因素,並不雨露均沾於貿易夥伴間。因此,中國主導的RCEP,日韓或許樂觀其成,卻有國家擔心對中逆差擴大,惡化國內經濟,印度就是例子。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二○一九年,中國出口至日本商品有一千四百多億美元,進口超過一千七百億美元,對日逆差近三百億美元;而對韓出口有一千一百多億美元,進口為一千七百多億美元,入超約六百億美元;但中國二○一九年從印度進口商品僅一百多億美元,出口則達七百多億美元,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接近五百億美元。

中國和東協早就簽訂有自由貿易協定,但十年來東協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一再增加;今年全球貿易雖受制於新冠肺炎疫情,貿易額大減,中國與各國的貿易結構改變不多。在現實考量下,印度於去年底退出RCEP的談判,官方說法是區域內國家競爭市場並不完全公平,為保護國內廠商,因此選擇退出,避免惡化國際收支的不均衡,而東協中的菲律賓,也有出口反增競爭對手、進口卻可能提高的疑慮。

相對於印度等國的遲疑,日本則積極應和、參與RCEP。日本市場雖似封閉,但與其簽訂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在二○一八年底已占日本外貿的五十一.六%,日本除了對RCEP其他國家有巨額出超,該協定還成就了日本的外貿拼圖,不僅是其貿易戰略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成長策略。

在二○一九年中提出的國家成長策略中,日本將RCEP的簽訂列為績效指標,估計在協議簽署後,與貿易對手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比率將超過七十八%。日本對農產保護雖依然謹嚴,不少非關稅障礙還有待排除,但近三年來,日本主導簽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歐盟(EU)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與美國就數位相關產業等特定項目達成貿易協定,在RCEP達成協議後,進一步扭轉過去國內市場保護為優先策略,改以成長為目標,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日本與印度是明顯的對照,在面對RCEP時,各有其想要守住的發展策略,也顯示出發展路徑的不同選擇。我國近幾年對中國維持龐大順差,二○二○年前十月對中港出超達七百多億美元,對東協出超近一百四十億美元,對日、韓逆差則分別約一百八十億美元、四十億美元,在RCEP生效後,進出口將有部分移動,但企業依然能透過投資設廠區域佈局,重新串起供應鏈,競爭RCEP國家的市場,沒有被邊緣化的可能。

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前後,都會引導資金流動,各國在減稅過程受益程度不同,敏銳的廠商自有因應之道,商業活動並非一刀就可劃分,美中貿易戰後彼此十%、廿五%的增稅效應,雖使供應鏈移動,卻也重組了各國的市場占有率,這是商業的現實。國家間的現實不同,但也能在政治壓力下,尋找替代的成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