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美國經濟的總統魔咒

2020/10/26 05:30

經濟學家發現,民主黨執政時經濟表現優於共和黨。圖為民主黨前總統歐巴馬為拜登助選。(歐新社)

■魏錫賓

政治不一定可以改變經濟趨勢,但能影響經濟走勢。各國政黨在總統大選前總是熱烈交鋒,競逐拚經濟的正面形象,希望左右選民的投票意向;只是選舉過後,景氣還是一樣起伏,有時甚至翻轉而下,後來的經濟表現,並未完全印證大眾的想像。

經濟表現 民主黨總統優於共和黨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布蘭德(Alan S. Blinder)與華生(Mark W. Watson)在2015年發表了「總統與美國經濟」的計量研究文章,檢視1949年之後至歐巴馬首任64年間10位美國總統共16屆任期的經濟表現,發現在經濟成長率、就業、股市、薪資與生產力成長等各項重要經濟數據,民主黨總統任內的平均值都優於共和黨總統任內,而且差距明顯;9任共和黨總統的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為2.54%,而7任民主黨總統的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4.33%,差距1.8%。即使推估第2次大戰往前至1875年,民主黨總統任內經濟表現依然較佳,只是沒有統計顯著性。

預算必須經國會通過,但2位教授也發現,國會由那一黨掌控,並不具決定性因素,民主黨總統任內的經濟表現均相對較佳;不過,參眾兩岸由不同政黨控制的10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僅2.68%,則低於戰後64年3.33%的平均值。

可以推斷民主黨較會打理經濟?不一定。2位經濟學家進一步分析發現,民主黨執政時的經濟成績優於共和黨的主要差異是在各屆總統任期的第1年,二黨平均差距超過4%,在民主黨執政第一年企業投資與耐久財消費支出大幅增加,可是統計分析無法證明是因信心增加或延續經濟成長的趨勢。民主黨或許想將經濟表現歸功於執政時較優的財政或貨幣政策,不過,實證也不支持這樣的論調。

外在因素 兩黨拚經濟差距主因

以美國國內財經政策無法確認政黨拚經濟的能力,但若從外在環境尋找民主黨表現較佳的原因,2位教授發現,較小的油價衝擊、韓戰的國防支出、歐盟等海外經濟較快速成長等國際因素,以及生產力的提高等,反而都有顯著性,能夠解釋兩黨經濟成長率差距的56%原因,且其中主要是外在因素。生產力雖涉及經濟政策,或許部分可歸諸執政者的改革與策略,但其成長快慢的成因相當廣泛,部分非短期能夠改變。

民主國家 領導人對經濟影響力不大

美國經濟數據呈現出民主黨總統任內有較佳的表現,但找不出完全確定的原因,難以驗證執政能力優劣。更早10年,西北大學教授瓊斯(Benjamin F. Jones)及麻省理工教授歐肯(Benjamin A. Olken)在2005年發表一篇知名論文,探討二次世界戰後國家領導人與成長的關係,則將主角聚焦於總統個人身上,他們的結論雖是領導人與成長有關,個別領導人能夠形塑國家的經濟發展,不過,主要限於獨裁政體,在民主國家,有國會、行政團隊等各種機制牽制,領導人對經濟的影響力或許不若想像中大。

選舉有時像找救世主,希望選出明君,讓經濟困境迎刃而解,就像台灣社會也會執著於民進黨與國民黨的經濟領導力爭執,美國也一樣,不少人具有「共和黨與企業關係較佳,民主黨較重視受僱者的權益」的印象,並推論出比較會拼經濟的政黨;但實情與想像通常有距離,經濟若是高成長,應該有利於現任的政黨候選人,可是國家未來的經濟表現,並非全因總統是誰而決定,民間力量也是經濟發展的主角,外在環境更一直參與演出。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