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改良拍賣理論 學者:具高度實用性

2020/10/13 05:30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週一揭曉,史丹福大學師生檔米格羅姆(Paul R. Milgrom,右)和威爾森(Robert B. Wilson),因改良拍賣理論和發明新拍賣公式而獲此殊榮。(歐新社)

〔記者吳佳穎/台北報導〕二○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昨出爐,由美國學者Paul R. Milgrom、Robert B. Wilson改良「拍賣理論」獲得桂冠。中研院經濟所所長陳恭平指出,兩位得獎學者原先都是研究賽局理論,之後兩人將訊息、拍賣理論二大元素,融入既有的賽局理論框架,研究「不同訊息結構下,對應不同的拍賣方式」,是少數具高度實用性的純粹理論。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週一揭曉,史丹福大學任教的美國兩名經濟學者米格羅姆(Paul R. Milgrom,左)和威爾森(Robert B. Wilson),因改良拍賣理論和發明新拍賣公式而獲此殊榮。(歐新社)

整合賽局理論+訊息結構 應用於現實經濟

陳恭平分析,兩人提出的拍賣理論,探討不同訊息結構下拍賣方式的優劣;過去理論經濟學家多為數學家,理論實際應用範圍有限,但Milgrom和Wilson提出的拍賣理論,對現實經濟有很大貢獻,「舉凡土地、房屋、債券、股票、古董、網路關鍵字到五G頻譜等,每一種拍賣都會因買賣雙方對產品價值的訊息和認知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拍賣方式。」

陳恭平指出,訊息結構對拍賣結果影響深遠,例如著名的「贏家詛咒(Winner’s Curse)」,在共同價值拍賣(commom value auction)中,石油、頻譜等資源拍賣,投標者會事先推估商品價值,並據此出價,但商品真正價值或真正蘊藏量沒人知道,偏向樂觀的投標者容易出高價爭取得標,但如果依照他原先樂觀預期的價格買到,在他得標的瞬間,得標消息成了「壞消息」,「得標者對於實際價值過於樂觀,導致期望值轉負,因此在共同價值拍賣中,投標者出價會趨於保守。」

參與多國頻譜拍賣設計 創造政府最大利益

兩位獲獎人曾參與設計多國「頻譜拍賣」制度。陳恭平說,如何透過拍賣創造政府最大利益,尤其是在商品數量並非唯一、買家不需全拿,且每位買家需求頻段不一等情況下,如何設計制度成一大難題;兩人也為多元的拍賣市場,提供一套可依循的理論。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