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書劍集》 國家,隊不隊?

2020/06/16 05:30

前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後,不思自我檢討,反而怪罪「罷韓國家隊」的成功運作,將國家隊推崇成無堅不摧的力量。(資料照)

◎歐陽書劍

防疫成績帶動了國家隊的氣勢,各種虛擬的隊伍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可能因為喊得太過順口,前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後,也歸因「罷韓國家隊」的成功運作,將國家隊推崇成無堅不摧的力量。只是若推論成立,政黨輪替應該很難發生;而政府介入的企業,也就不會在歷史中被汰換了。

油、電、水、電信、鋼鐵、火車,以及金融業等需要大量資金、生產民生必需品、或政府為掌控經濟發展的關鍵企業,過去不少為官方百分之百持股,後來因效率低落而在一九九○年代後有一股民營化浪潮,各國陸續釋出股權,將公營企業民營化,台灣也開放民營銀行新設,部分造紙、造鋼、造船、電信等事業的所有權改由民間擁有。

那一段日子距離現在不遠。不少國家企業能夠獲利,主要得利於政府保護,在獨占或寡占市場下,獲取超額利潤,譬如今日中國的銀行業,受惠於官方握有政策與經營的雙重決策權,掌握了相對稀有的資源,有效塑造出賣方市場,因此獲利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

如果國家隊代表著以政府力量介入、控制資源的分配,則中國的經濟模式正是最為鮮明的例子。在中國,主要企業都是國家隊;全球民營化浪潮之後,中國繼續施行國家資本主義,以國家力量控制資本的流向與運作,集中資源於個別產業的發展,打造出世界工廠,似乎形成了另一種國家競爭的優勢。不過,政府或有能力扶植特定產業或企業,卻非國家長期經濟發展的良方;由政府分配資源,不顧市場反應而自訂計畫地扶植部分產業,縱使該產業的總產值一時增加,最終還是結下了不知為何而生產的苦果,過去的DRAM、太陽能、面板慘業,都顯示這樣的錯誤。

中國的例子還顯示,政府介入的國家隊,容易以量代替質,主事者可能不計後果,只希望迅速以數據贏得黨、國家、人民的目光;而美中貿易戰中的科技大戰,更洩露中國科技產業的虛胖,也再次提醒國家隊的另一可能隱憂。

如果國家隊中有政府的影子,在政策導引之外,更直接的就是由官方出資純公股的企業,其次則是官民合作,像公股銀行,另外則為政府出資主導、政府純出資等多種類型;但資源分配由市場價格決定,在經濟學上最有效率。在台灣即使是官民合作的公股銀行,相對於純民營的銀行,雖曾有豐厚的資產與法規保障的寡占優勢,如今也並未勝出。

面對域外競爭時,國家原就是一個團隊,而團隊的意義是在合作,套用在經濟發展上,應特別小心勿重蹈民營化前的覆轍,尤其是在中國「官進民退」的現象中,勿濫用了人民的熱情;因為從競爭中取得的優勢,才是經濟發展的常態。即使相鄰的兩家早餐店可能有集市效應,但仍是瓜分顧客的對手,同一產業內的廠商,有不同的合作連橫關係,可是也都有脫穎而出的壓力,政府介入那一方,都要有百分之百的理由。

政府在經濟活動中既是參與者,也是管理者,在所有的制度之中,都有一定地位,但經濟運作並非單純的口罩製造與分配,複雜的利益已長久盤據在官民結構中;疫情雖改變了生活,成功的防疫,或許一時改變了大眾的想法,但不要以為國家隊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就像以為罷韓結果能被國家隊操縱,不僅高估了國家隊,也和現實距離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