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書劍集》無法決定未來的香港

2020/06/03 05:30

制定港版國安法的爭議不只是「一國兩制」能否維持的問題,而是中國全面介入、主導、控制香港政經的進行式,將重挫利益相關人的信心。(路透資料照)

●歐陽書劍

靠近中國,如果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優勢;不同於中國,則是香港能夠維持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不只旁觀者清,掌管金融監理與貨幣政策的香港金融管理局也相當明瞭,香港的中國紅利,必須在兩地制度能截然劃分時,才最有價值;當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制定港版國安法後,觀望的金融業,期待的也依然是兩地的不同。

制定港版國安法的爭議不只是「一國兩制」能否維持的問題,而是中國全面介入、主導、控制香港政經的進行式,將重挫利益相關人的信心。當制定香港基本法的人大開始修訂基本法,界線的維持已更為困難,而模糊化的港中差異,也使香港金融業的發展路徑不再清晰。

香港一向認為中國是其未來發展的機會。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二○一九年底在香港經濟峰會二○二○開幕演講仍指出,香港金融業未來發展的兩大機遇:一是中國持續開放的金融市場,二是快速發展的金融科技。

中國的開放至少是香港金融再發展的一半憑藉;但不同於上海等中國城市對未來的想像,香港不同於中國,才是取得優勢的理由。因為兩地金融基礎建設、法令制度、交易模式的差異,香港才能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而境外投資人購買中國債券,也才會有超過六成的交易金額都是通過「債券通」,經由香港進行。這些都是香港經濟制度獨立中國之外的利益。

如果買賣雙方互不信任,可由第三方保證促進交易;香港雖非商業活動單純的第三方,但於某種程度上,在中國及其他國家間正扮演著類似的角色。不信任中國的外資,大規模地取道香港。當香港成為中國,兩地制度一致後,部分商業活動將自然消失;沒有香港,中國對外金融交易或許繼續進行,但數量將減少。

香港因地位特殊,使其成為中國對外的金融窗口。中國約三分之二的對內及對外投資,都繞道香港,香港是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資料,中國境外投資人經由香港進入中國債市,在二○一九年十一月的每日平均交易量,已達人民幣一百八十億元。

一九九七年之前後,都有上海可能取代香港的觀點,但香港金融業依然蓬勃發展;因為依賴中國的香港,還累積了產業群聚的優勢。相較於有意競爭的新加坡及台灣,香港金融規模相對龐大。二○一九年底,香港上市公司兩千四百餘家,總市值近五兆美元,台灣上市櫃公司一千七百多家,總市值約一.三兆美元,新加坡上市公司七百多家,總市值約七千億美元;全球百大銀行有七成在香港開設業務,銀行總資產在二○一九年底為三兆多美元,接近新台幣一百兆元,而台灣本國銀行總資產有五十二兆餘元,新加坡則約為新台幣三十兆元。香港的債券發行量於二○一八年近五千億美元,在亞洲僅次於中國及韓國。

資金之外,產業群聚效果更明顯的是在人才與專業技能的聚集。全球百大律師事務所,有半數在香港營業;全球百大資產管理公司,也有七成在香港淘金,香港管理的資產已超過三兆美元,其中私人財富管理約一兆美元,不僅是亞洲最大的國際基金管理中心,也是最大的國際私人財富管理中心。

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會一夜之間被取代,但不是不會被取代。如果金融業依然在觀望,也是在期待香港不要太快中國化。靠近中國,現在已成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