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疫後拚經濟》供需押中重傷 疫後轉型挑戰大

2020/05/11 05:30

台商4種型態

台資訊電子關鍵零組件輸中劇縮

疫情對台灣各產業影響推估

上下游供應鏈牽連受創

中國生產資訊電子相關產品所需的關鍵零組件,仍高度仰賴從台灣和南韓等進口。 (資料照)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透過產業發展現況、兩岸分工模式及疫情可能情境來推演,發現隨著疫情衝擊時間拉長,對我國工具機、智慧手機、顯示面板(模組)、被動元件、汽車零組件及LCD材料、石化等產業殺傷力越大,且幾乎都是「借力中國、在地行銷」的產業,也就是供需兩端都押注中國,未來經濟解封後的調整及轉型壓力也最大。

甫出爐的全球肺炎疫情(COVID-19)對台灣產業影響關鍵報告指出,從中國製造業生產結構來看,所需要的中間原材料由境內供應比例約六十到八十五%,其餘皆從國外進口;以各別次產業來看,「其他運輸設備」及「資訊電子」兩個產業的境內供應比例最低,其次是「石油及煤製品業」;中國生產資訊電子相關產品所需的關鍵零組件,仍高度仰賴從台灣和南韓等進口。

產科國際所模擬分析,中國資訊電子業每減少一百億美元需求(如減少國內消費或出口)時,供應鏈國家中以南韓受創最深,其次為台灣、日本、美國等,產值將分別減少十六.三、十二.七、七.四、六.五億美元;因為除減少關鍵零組件進口外,也會連帶減少加工設備、上游材料、下游組裝等供應鏈需求,對各國造成明顯衝擊。

報告將台商概分為四種類型,包括「台灣製造、行銷全球」、「借力中國、行銷全球」、「台灣製造、行銷中國」及「借力中國、在地行銷」;生產據點愈集中在中國及目標市場愈以中國為主的產業,受到疫情缺料、缺工、訂單減少的影響愈大。

歐美需求衰退 台廠Q2續反映

報告分析,從台灣製造業結構來看,產業組成以半導體、顯示器、機械、石化、鋼鐵與金屬製品為大宗,占產值近九成,多數以台灣為主要生產基地,且終端組裝產品銷售以歐美市場和台灣內銷為大宗;二月份疫情發展僅止於中國時,對台灣製造業的衝擊影響還屬可控制範圍,但三月起歐美疫情爆發後,第二波歐美市場需求衰退對台灣科技產業的影響,恐會反映到今年第二季之後。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