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書劍集》問對台商回台與海外資金匯回的問題

2019/11/25 05:30

●歐陽書劍

回台投資的台商大都原本在台灣就有工廠,每年都有汰舊換新、設備升級或增減產線的決策,回台投資是否是額外新增?這樣的營業秘密僅公司高層心理有數。(情境照)

錯誤的問題,不會有正確的答案。台商投資台灣的資金,是否要從海外匯回?這是財務管理的範疇,個別公司在審視財務結構,以及國內國外的自有資金、融資或增資成本後,自有其最適安排;只是若回台投資的台商,不是利用海外資金,則受減稅鼓勵而匯回投資實體建設的海外資金,理應加乘國內投資的力道,大家應該問的是︰「整體投資是否真的增加了?」

因為經濟部坦承回台投資的台商沒用到多少海外資金,國民黨批評民進黨宣傳「台商回台投資七千億元」是假的,這確是假議題,在回台投資及資金匯回兩個不同面向間,本就湊合不出真相。

只有素顏,才能看清原始面貌。回台投資的台商大都原本在台灣就有工廠,每年都有汰舊換新、設備升級或增減產線的決策,回台投資是否是額外新增?這樣的營業秘密僅公司高層心理有數。

不過,對國家整體而言,還是能從組成國內生產毛額(GDP)中的投資項目金額觀察,將投資項扣除存貨的增加後,才代表固定資本形成,也就是一般認為的新增投資,國內最近五年民間固定資本形成都在新台幣三兆元左右。

組成GDP的投資一項,隨著經濟情勢而改變,有波動幅度相對激烈的特色。如果僅看國外直接投資的淨流入金額,則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統計資料,可發現二○○七年全球總計超過三.一兆美元,但金融海嘯後的二○○九年,僅有一.四兆美元,二○一五年雖回升至二.六兆美元以上,二○一八年卻再跌至一.二兆美元的十三年低點。

若觀察台灣各年度投資的變化,近幾年大都有微幅成長的趨勢,但因受到有無大型投資案的影響,每季的波動相當大。

二○一八年三兆元左右的民間固定資本形成中,在第三季有超過八千億元,第四季即使美中貿易戰如火如荼,卻僅有不到七千億元;而這一年三兆元的投資,分別來自國內廠商、台商匯回、外商投資等各方面,其構成比例的每年變動,為商業競爭下的必然現象,與競爭力、產業趨勢、市場環境等都有關係。

檢視國內投資總金額的變化,有時比其投資人的身分還重要;不管投資來自國內或國外,能提高國內的經濟成長及就業人數,才有利於未來的發展。如果今年民間總投資依然只有三兆元,甚至更少,則台商回台的投資案,有可能早已在廠商的年度計畫中,或是其他廠商因經營不善、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提高,而減少投資,整體效果會打折扣。領導人在評斷經濟策略與政策的執行績效時,需要跳脫對單一面向數據的依賴,從總體面檢視,才能減少官僚體制「個別政策套利」的空間。

鼓勵海外資金匯回是另一重要政策,目的是吸引停泊海外的資金回台灣投資在實體經濟上,雖然減稅內容及資金用途的規定相當明確,但這一部分也有難以辨別真假的問題。因為國內資金充裕,大企業現金滿庫,若將減稅匯回的資金用來擴廠,而將原在國內想要做為擴廠使用的資金,投資在金融商品上,就不會發生有官方認為能促進實體投資的結果了。

政策當然有時不如人意,但全球經濟成長率下調,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商品貿易成長率僅一.二%,為最近十年的新低,以台灣倚賴出口引擎的成長模式,應是受創最深的國家之一,今年以來的表現卻相對持穩,且前二季的投資都在八千億元左右,本就是非常突出的表現,若能持續下去,其實是不大需要擦脂抹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