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國際財經〉貿易戰長期化 跨國企業和紅色供應鏈分手

2019/09/30 05:30

美中貿易戰延燒逾1年半,仍沒有解決的跡象,iPhone製造商蘋果等跨國企業都著手重整供應鏈,撤出中國生產已是趨勢。(法新社)

編譯楊芙宜/特譯

美中貿易戰延燒1年半,跨國企業都在為美中「長期」貿易戰做準備。總部在香港的品質檢測服務商啟邁(QIMA)近期調查顯示,高達80%美國企業和67%的歐盟企業正在尋求離開中國。隨著各式消費品生產線開始逐漸撤出中國,全球製造供應鏈分流及大量製造企業撤出中國已成趨勢,配合歐美市場的供應商正和中國分道揚鑣,保留紅色供應鏈者則以中國市場為主要銷售對象。

美對中關稅大戰 全面涵蓋消費品

根據美國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統計,美中2018年夏季開始啟動關稅戰,迄2019年9月,彼此互徵關稅稅率平均超過20%(美國對中國進口平均關稅21.2%、中國對美國進口平均關稅21.8%),達到1930年代高關稅水準,和二戰前貿易保護主義時代的貿易壁壘相匹敵。9月1日生效的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貨第4輪關稅已擴大至全面涵蓋中國家電、服裝等消費品;中國同日也對美國750億美元進口美國貨中的3分之1加徵關稅報復。

華府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主席艾特金森(Robert Atkinson)向美國之音表示,美國希望向全球公司發出一項非常明確的資訊:「離開中國」,最好進入北美,但即使轉到如印度等其他國家也很好。艾特金森研判,全球企業移轉生產基地的真實情況應遠比中國政府所承認的更嚴重,北京「有足夠理由淡化外企撤離中國供應鏈的程度,如果他們承認遷移規模巨大,將有損他們和川普政府貿易談判的實力」。

跨國企業供應商 生產線撤出中國

日經新聞今年7月統計,受美中貿易戰衝擊,包括蘋果、任天堂在內的50多家跨國企業的供應商已表態或計畫將生產線撤出中國。日本綜合研究所的高級主任研究員三浦有史表示,世界市場出現了劃分為「中國」和「非中國」的可能性。美中經濟活動日趨裂解「脫鉤」,走向不同的條塊化,即使許多企業仍討論保留一部分中國生產,對美出口而成為關稅對象的製造業務已加速轉移至海外。

據透露,蘋果已要求主要供應商評估若將15%到30%產能從中國轉到東南亞的潛在成本影響,包括將部分產品的最後組裝工序移出中國,以避免美國關稅。iPhone代工廠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近日傳出,計劃將於印度再增加2座工廠、擴增印度現有2座組裝廠產能,以加速撕掉中國製造的標籤。此外,Google最近也傳出正積極把Pixel智慧手機的生產業務從中國轉移至越南,尋求在東南亞國家越南、泰國等地建立低成本供應鏈。

從知名Crocs(卡駱馳)鞋、Roomba吸塵器、到GoPro相機的業者都已開始在其他國家生產商品,以避免美國對中國製產品加徵高達25%關稅。美國還預計10月15日起將把對中國2,500億美元產品的關稅升到30%,以反制中國先前宣布對美國750億美元產品加徵額外關稅。

大企業撤離中國 算是貿易戰結果

美國服裝與鞋業協會執行副總裁拉馬爾(Steve Lamar)表示,川普政府對中國貨加徵關稅,促使許多美企都打算將供應鏈遷出中國、或至少降低對中國的依賴,「這是現實」;企業尋求供應鏈多元化的過程通常是緩慢漸進,但過去1年半來越來越多的企業準備離開中國,速度之快、規模之大,無法完全用中國產業結構調整或運營成本增加來解釋;跨國企業撤出中國的速度及焦慮,只能是貿易戰結果。

拉馬爾評估,即便美中簽署了貿易協議,外企遷出中國的趨勢還會繼續。川普政府先前曾提過,關稅將是協議執行的工具;不論川普政府或大選後的美國政府,美企都會面臨關稅的威脅,企業界本身也相信現行關稅會持續一段時間,不僅低階產業,美國高科技公司目前也面臨同樣的威脅。

美最大貿易夥伴 墨西哥取代中國

曾以運動休閒涼鞋「布希鞋」聲名大噪的Crocs表示,迄6月銷美產品約30% 是中國製,明年將降至10%以下。iRobot公司表示,今年將在馬來西亞新建一條Roomba掃地機器人生產線。家具製造商Lovesac的中國生產占比自今年初 75% 降至目前 60%,該公司執行長尼爾森(Shawn Nelson)表示,計劃迄明年底在中國停止生產,「一旦你搬了,就不會回去了」。

美國商務部統計顯示,2019上半年(1-6月)美國對中國的貨物貿易逆差年減10.1%,美國對中國進出口貿易額縮減13.7%,其最大貿易夥伴國已不再是中國,由墨西哥取代;受到美中關稅戰影響,美國上半年從中國的進口大減12%、創金融海嘯10來最大減幅,美國對中國的出口也銳減19%。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