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投資看泰國〉外資湧入泰國 投資勝地並非沒有烏雲

2019/09/09 05:30

台灣與泰國比較(2018年)

記者魏錫賓/專題報導

泰國外來直接投資(FDI)和占GDP%

曼谷市區暹羅站連接了空鐵與地鐵,各國旅人在此交會出國際化的繁忙,附近幾棟大型百貨公司,彙集成主要的購物中心,而色彩鮮艷的街飾,以及構造不同的手扶梯路線與造型,則突出泰國人的設計邏輯與美感,彰顯了內外的多樣性。然而,亞洲主要工業國廠商齊聚泰國,看上的是泰國在觀光以外的魅力。

亞洲主要工業國廠商投資泰國,看上的是泰國在觀光以外的魅力。(記者魏錫賓攝)

亞洲工業國的廠商搶進

2019年8月20日台泰產業鏈結高峰論壇在曼谷舉行時,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在經濟部、資策會協助下,與泰國安美達(AMATA)集團簽屬「安美達台北智慧城」開發案,使東南亞第一個台灣智慧城市示範區,可望落腳泰國;而在安美達工業區中,韓國及中國智慧城市區,以及日本城,也都將陸續並立。因為政經條件、美中貿易戰及政策催化等多項因素的交互作用,泰國在前幾年的低迷後,重新展現吸引外資與經濟發展的活力。

泰國2018年的民間消費占GDP比例不到50%,政府消費則達16%,經濟結構相對台灣,有較高的公部門介入,且農業一直維持約10%的比例;而泰國人口6千6百多萬,則接近台灣的3倍,土地面積超過台灣的14倍。不過,2018年經濟規模(GDP)僅有5千億美元,約只有台灣的86%,而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7,247美元,則不及台灣的30%,也比中國還低。

外來投資申請增加一倍

除了土地、人力成本相對較低,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也為泰國開啟機會之窗,使其成為廠商備援生產的主要候選基地之一。泰國趁機訂今年為投資年,於2018年底續通過多項優惠方案,符合條件的廠商,最高可獲豁免8年企業所得稅,且另有進口設備及原物料免稅的優惠;若設廠在其東部經濟走廊、發展較落後省份等特定地區,或投資於智慧城市等特定產業,依條件可再享延長減稅或免稅優惠。

製造業之外,為推動國際商業中心政策,泰國同時鬆綁了外資持股比例、專技人才引入、土地擁有、外幣匯回等限制。2019年上半年,向泰國投資委員會(BOI)申請直接投資的外資(FDI)因此達到48億美元,較前1年同期成長超過1倍,不僅原最大投資國日商搶進,中資也大幅成長;而泰國也趁勝追擊,最近將推出「遷廠方案」,特別鎖定從中國撤離的廠商,目標是將2019年的FDI推高到約240億美元。由總理擔任主席的BOI,也積極籌劃吸引外資的佈局,網站上羅列各式具體的優惠方案。

中國外最多台商聚集地

在前進泰國的隊伍中,台商也相當突出。我國駐泰代表童振源表示,台商在泰國人數達15萬人,為全球僅次於中國的台商聚集地;泰國的地理位置、佛教文化、不排華、過去雙邊政府的經營等,都是促使台商雲集的原因。泰國駐台代表通才(Thongchai Chasawath)則說得實際,台商社區在泰已成形,生活便利、自在,只要有利可圖,廠商就會前往;他更自信地說,在泰國總是能找到更好的機會。

因為觀光旅遊發達,泰國過去是不少歐美人第一個聽過的亞洲國家,尤其是台灣與泰國英文名的第一個音節發音相同,有時留學生向外國朋友介紹來自台灣時,對方還會誤解地回以「喔!泰國」。泰國與台灣在政經、社會雖都有各自的獨特性,但卻也有同樣對外國人友善的環境,且出口占GDP比例均高。

落腳泰國台商生活適意

友善環境就是吸引資金進入的重要因素。已在泰國設立30年的泰國南僑公司副總經理魏亦堅指出,過去南僑公司在考慮至東南亞設廠時,曾評估過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地,最後優先選擇泰國,有幾個重要原因︰一是不排華;其次是能招募足夠的建廠大學畢業生;第三是泰國為南亞、東南亞的地理中心,交通運輸方便,而且人口有6千多萬,其中華僑6、7百萬人,華文報紙也有5、6家,生活上不難融入。

不少台商用腳投票,選擇落腳泰國;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產業。過去多傳統產業,現在則有新的連結。經濟部常次林全能指出,泰國有其發展願景,泰國4.0著重於智慧製造、智慧城市的建構,而在傳統產業上,也希望如紡織產業能有價值的創造,這是雙邊合作的方向,是我們可以提供的協助。他指出,泰國有10年的發展藍圖,外資湧入,不完全受中美貿易戰影響。

失業率超低的缺工疑慮

泰國失業率

2014年泰國政變,陸軍總司令帕拉育(Prayut Chan-o-cha)成為總理,當年經濟成長率下降至不到1%,也是近6年來唯一低於台灣的1年。近幾年才又逐漸恢復成長,雖然2017及2018年均超過4%,泰國經濟並非見不到烏雲。

泰國工資相對不高,但根據泰國國家統計局資料,2019年7月的失業率僅1.1%,這一低到不可思議的數字,在泰國卻非特殊現象。過去10年泰國失業率就經常低於1%,泰國央行的解釋是因失業保險不完善,農業及街頭小販、摩托車司機等非正式部門吸收了一般沒工作的人,因此失業率很低,2012年第4季起,甚至有一段時間低於0.5%。

雖然現在仍有泰籍勞工至我國工作,但在2001年約30萬名外勞中,有來自泰國者12萬名,超過40%。2019年7月底,我國產業及社福外勞數量成長至近71萬人,印尼、越南及菲律賓都大幅增加,泰勞卻僅剩下當時一半、約6萬名,占我國外籍勞工比例大幅下降至8.5%。泰國台商聯合總會長郭修敏指出,有不少泰籍勞工轉至薪水較高的韓國工作,但部分原因也是經濟發展及生活態度的改變。

泰勞減少泰國外勞大增

失業率低、新投資湧入,及社會變遷,造成了缺工現象。郭修敏認為勞力太過密集的產業,已不再適合移至泰國;而泰國駐台代表通才雖承認有缺工現象,但他強調,泰國容許外籍勞工,目前至少有來自緬甸、寮國、柬埔寨的外勞3百萬人以上。人力或許能補足,只是對台商來說,恐怕就要面對雙重外籍勞工的管理問題。

以泰國4.0推動新經濟模式的泰國,力求食品、觀光、農業生技等多項既有產業的升級,並鎖定自動化機器人、數位及醫療中心等做為未來發展的動力,希望融合新舊、跨進新領域;不過,曼谷市區在1999年底開始用民間資金以高架建設出的空鐵,及2004年起由中央政府主導在地面下挖掘成的地鐵,運行後始終無法跨越彼此的鴻溝,市區大眾捷運至今依然是2套系統、2張車票。泰國的未來經濟,應該不是那麼容易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