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貿易戰中的金融崩壞

2019/08/26 05:30

◎歐陽書劍

上次國際金融醜聞在金融海嘯期間爆發,現在美中貿易戰打得熱烈,市場大幅波動,更應預防金融弊端的滋生。(情境照)

企業文化很重要,但在金融業,即使不再有銅臭味,金錢與文化卻像看不順眼的天敵,互相無法融入對方的領域,使得制度、內規雖然愈訂愈細,舞弊案件仍然不止。上次國際金融醜聞在金融海嘯期間爆發,現在美中貿易戰打得熱烈,市場大幅波動,更應預防金融弊端的滋生。

對一般人來說,銀行等金融機構應當會錙銖必較,不可能出錯,但金融業未依規定作業,違反洗錢防制法等已像家常之事,有些可能只是為了便宜行事而有不周延情況,不過,利用機會違法牟利也非少見,國際或國內都有案例,且在經濟不景氣或巨幅波動期更可能發生。

LIBOR是倫敦銀行同業間拆放利率,不僅反映金融機構的借貸成本,也是部分金融商品的訂價依據與評價基礎,並是國內外銀行決定外幣放款利率的主要參考依據;但於金融海嘯期間,卻在英國爆發大型銀行聯手操控LIBOR的醜聞,他們以電子郵件通風報信,一起拉抬或壓低報價,間接影響金融商品的價格。事件爆發後雖震撼全球,但因LIBOR牽連廣泛,竟然要到二○二二年才有可能退場。

類似影響深遠的案例,在愛爾蘭也曾發生。該國中央銀行上個月發佈了「愛爾蘭零售銀行的行為與文化」報告,就探討了銀行超收貸款客戶利息的案例,在一個五百萬人的國家中,最後竟有二百萬個戶頭必須重新一一檢視。該報告開頭就指出「銀行內部的文化崩壞,是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而金融監理主管也感慨地說,銀行業距離建立真正以顧客為中心的文化還有很大的距離。

不是所有的壞事都會被揭發,金融舞弊也並非僅是國際大案,今年以來金管會因銀行內部行員「與客戶間有異常資金往來」、「挪用客戶資金」等理由,已對銀行多次開罰;銀行內控以自行查核為第一道防線,法令遵循與風險管理為第二道防線,內部稽核為第三道防線,並有多如牛毛的規定,但全部失效,仍未能有效阻止違法者,他們的犯罪行為甚至有持續長達十餘年。

銀行被認為是對錢最為在意的機構,且是依賴民眾信任賺取金錢。金融圈中的不肖行員傷害的不僅是存款人或投資人,而是全體銀行業的名聲,理論上,包括行員、監理人員等所有參與者,都有阻止犯罪的責任與動機,但國內從事金融業或監理者都清楚,有心舞弊的銀行員,仍有相當空間為非作歹,不是更嚴密的規範所能完全預防。

當經濟受到衝擊時,鋌而走險的情況會增加,規定常常束縛不了內心的衝動;但有些違法行為,可受守法的企業文化阻止。只是取得麻省理工(MIT)經濟學博士學位的加州柏克萊大學教授Richard Lyons,最近在紐約儲備銀行舉辦的「建立金融服務產業的文化資本」研討會中,直言「經濟學家並未被訓練來思考文化」;即使充分研究了誘因,但行為規範這一文化的根本,對他們來說就像外國語。其實,從過去的不法案例來看,銀行家似乎與文化距離更遠。

金錢即使數位化,依然很具體,文化想要在規範中落實,或許很模糊或說不清,也要用心做,否則不管是幾道防線,金融舞弊案依然會一直出現。規範要生效不只因是具體條文,而是在心態;個人的單獨違法行為或許也能夠很快被時間淘洗殆盡,但累積的正面文化,才能將弊端趕出金融圈外。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