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MIC洗產地變MIT 貿易戰至今查獲15起

2019/08/21 05:30

財政部關務署表示,去年8月起至今年8月1日止,已查獲15件疑似洗產地案件。(記者巫其倫攝)

〔記者巫其倫/台北報導〕美中貿易戰打不停,部分中國貨品偷偷繞道台灣以躲避美國祭出的關稅。財政部關務署昨表示,自貿易戰開打以來至今年5月底,原本查獲疑似洗產地案件僅有6件;但至今年8月1日,查獲疑似洗產地案件暴增到15件,光是今年6、7月就查獲9件,15件中有4件已裁罰。

關務署表示,去年8月起至今年8月1日止,已查獲15件疑似洗產地案件,多為自行車、塑膠薄膜、電腦、手錶等。關務署指出,目前有4件確定為洗產地、已進行裁罰,其中兩件是依「貿易法」裁罰,分別為塑膠薄膜及靜電標籤,主要是因產地標示不實;另兩件依「海關緝私條例」裁罰,都是自行車,主因報單不實。

基隆關表示,為防範中國貨物借道來台洗產地出口,將持續加強查緝違規標示產地;行政院也已通過「貿易法」修正案,產地標示不實的裁罰金額,將由現行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加重至6萬元以上、3百萬元以下。

基隆關表示,根據原產地規則,符合「最終實質轉型」條件就可標示為MIT(台灣製造),例如已完成重要製程或附加價值率超過35%以上,或是原材料經加工或製造後,所產生的貨物與原材料歸屬的海關進口稅則前6位碼號列相異。

不過,美國海關檢視產地大多採個案認定,且判定原則更複雜,國內業者即使取得MIT認證,也可能受到美國海關高標準檢視挑戰。官員建議,為確保萬無一失,業者可先向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申請原產地預先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