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為何在港資金不搶進台灣?

2019/08/20 05:30

◎歐陽書劍

亞洲金融板塊即使正在碰撞與位移,台灣竟然仍像局外人。(彭博)

在美中貿易熱戰中,台商返台的聲音愈喊愈大,香港「反送中」前後,投資移民台灣或尋求政治庇護的可能都被熱情討論;不管是人才或廠房,似乎都有來台或留台的優勢。然而,在評估於香港運用或閒置的數以兆億元計資金應該或可能何去何從時,台灣卻從不被視為優先落腳地。亞洲金融板塊即使正在碰撞與位移,我們竟然仍像局外人。

國際競爭不講溫良恭儉讓,各國政府都在搶錢、搶人才、爭取設廠,尋求從滯悶經濟中脫困的突破口。川普政府對中國進口商品大課關稅後,重挫中國生產的價格優勢,剛好給其他國家新的機會,大家都想扮演世界工廠的部分角色。

台、外商轉進第三國擴廠或建廠的表態日趨積極,而在評估離開中國的下一站時,即使不是以台灣為第一,也經常是在考慮的優先名單中;同樣可能有長遠影響的香港反送中運動,迫使投資人重新思考投資組合的資金地域配置,但台灣金融面的競爭,卻不如人才、技術的實體優勢,台北並未提供足夠取代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產業環境。

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在外匯、股票、債券及資產管理的規模,與金融的監理,均具世界級的水準,外匯市場交易量一向僅次於倫敦、紐約、新加坡及東京,資產管理規模也非大多數亞洲城市能及。香港的特殊性還在是貿易上的中國轉運站,金融面亦是中國連結世界的出口,香港是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在二○一九年六月處理的境外人民幣結算業務超過七十五%,遠高於第二名倫敦的六%,全球境外人民幣債券的發行,也由香港領頭。

除了區域連結功能,成為全球金融中心至少有幾個直接條件:資金移動自由且金融市場規模夠大、金融產品種類夠多,才能符合投資人的需求。這些條件除了都指向放鬆管制,也顯示無法一朝一夕成形,需要國際投資人的認同。我國目前的金融發展困境卻是金融市場規模不夠大、種類不夠多,以致公債一發行,銀行、保險公司搶著購買,且保險公司海外資產持續創下新高,然後這些現象又指向管制太過嚴格的問題。

後續資金若撤出香港,有主被動的原因。可能因投資人風險認知轉變,有資金配置的調整需求,而事先移出部分資金;但若局勢惡化,香港整體風險評等改變,則擁有大規模資金的金融機構,可能因資本適足受到衝擊,而不得不被迫做出改變投資區域的決策。觀察香港情勢時,官方若只看到風險控管,而沒有機會的連結,心態就太過被動且無作為了。

反送中運動的影響還待觀察,亞洲金融中心不一定重組,不過,政府對香港金融面的監測,不應只在資產的確保或減損,還要利用機會引入資金。想要突出台北理財中心的地位,但看不到亮眼的競爭利器?這不是短期能夠塑造,因此,有金融界的重要領頭人就直接提出建議,政府若想要吸引退出香港的國際資金,不如劃設完全比照香港規定的金融特區,不然也應和金融產學全面檢討改善資金不來的理由。

美中貿易戰激烈化,經濟部宣稱台商返台投資可能達兆元,在資金匯回專法施行及香港反送中的接續影響下,應有吸納資金的正面效益,但海外的錢來了嗎?不用問央行就可以看得清楚。萬事似乎俱備?但若沒有東風,也只可期待金融板塊再度穩定後資金能意外灑落了。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