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國際財經〉德企縮短工時 減少不景氣大規模裁員

2019/08/19 05:30

中國車市轉冷衝擊德國的汽車出口。圖為保時捷斯圖加特車廠員工作業情形。(路透)

編譯魏國金/特譯

德國哈雷市的哈雷(Halloren)巧克力工廠、比特費爾德「賀利氏(Heraeus)」的石英玻璃工坊以及維爾尼格羅達的尼瑪克(Nemark)汽車零件製造廠看似沒有什麼關聯性,至少外觀如此;不過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這3家公司皆訴諸相同方式,是目前德國數十家已對員工實施「短工時制」(short-time work)的企業,因應德國製造業的不景氣。經濟學家認為,該現象恐是德國勞工市場前景低迷的預兆。

產業疲弱不振 保住老手員工好方法

美中持續不休的貿易戰、英國無協議脫歐的憂慮以及中國汽車市場的冷卻讓出口導向的德國經濟損失慘重。德國雇主協會聯合會主席肯培特(Steffen Kampeter)說,「我們的會員告訴我們,經濟榮景已經結束了」。德國經濟部近期表示,預料未來數月製造業將疲弱不振;智庫「慕尼黑大學經濟研究所(Ifo)」經濟預測部門首長沃瑪斯豪伊賽(Timo Wollmershauser)指出,「經濟衰退逐漸衝擊勞工市場,德國工業自去年年中已步入衰退,而短工時制是企業在經濟困頓時期仍想保住老手員工的好方法」。

根據德國聯邦就業局資料,今年4月接受短工時措施的勞工約4萬4,000人,去年同期則約1萬3,000人。沃瑪斯豪伊賽調查發現,越來越多公司透過縮短員工的工作時間,來壓低薪資成本,這種現象特別在生產重型運輸工具,比如列車、飛機以及國防裝備的製造業更形普遍。他說,在相關部門,30%的企業已採短工時制。在整體製造業,約3.8%的業者已刪減員工工時。Ifo預估,接下來3個月該數據恐將上升至8.5%,屆時將達2013年以來最高水準,與一年前相較,採行該措施的公司僅2.6%。

度過金融海嘯 失業率上升不到1%

當沃瑪斯豪伊賽說到「好方法」時,他無疑是回溯至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德國短工時政策的重大貢獻。可以說,短工時制是德國對金融危機的解方。在該危機達到巔峰的2009年,德國經濟遭遇的衝擊更甚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其他國家,該年德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下滑4.7%,是同年美國GDP下滑規模的兩倍。該年第4季,德國GDP更是跌掉6.9%。然而同時期,其失業率上升竟不到1%。當年,多數分析家預測德國失業率將在一年內從320萬人暴增到至少500萬人,經濟學家布爾達(Michael Burda)當時說,「能防止我們衝往500萬失業人口的方向惟賴奇蹟」,這個德國奇蹟就是短工時政策。

智庫「歐洲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指出,短工時政策透過允許企業可以暫時以減少工時方式縮減勞力的投入,以增加德國勞動市場的彈性。若沒有該政策,單方面縮減工時將極度困難。這項至少可上溯至威瑪共和時代(1918-1933)的政策旨在減緩勞工市場的嚴重震盪。並在法律脈絡下,由聯邦政府承擔起保障勞工的責任。實施短工時制的公司可暫時縮短員工工作時數最高可達100%,適用範圍可以是整個生產據點或部份據點,與受影響勞工的勞資關係仍維持,而實際工作的工時如常給薪。在該制度實施期間,公司繼續全額支付員工的社會安全捐。相關勞工可獲取薪資損失的局部補貼,金額依據家庭狀況以及縮減的工時數,最高可從聯邦政府取得淨所得67%的補貼。至於補貼請領時限則依據經濟局勢的演變幾經修改,從原來的6個月,逐漸延長至12個月、18個月,最後至2009年5月定案的24個月。

勞工可保工作 雇主不用訓練新員工

2009年德國有6萬家公司的150萬勞工(約佔勞工總人數的3.5%)受惠於短工時制,尤其是重度依賴出口的工業部門以及與工業生產密切關聯的服務部門特別普遍。在金融危機最巔峰的該年第2季,每3名金屬製造業的勞工中就有1人接受短工時補貼,汽車產業則為4人中有1人。拜該制度之賜,2009年德國的就業人口仍維持在4,000多萬人。

德國之聲說,短工時措施被希望保住工作的勞工視為好事,對雇主而言也是一項德政。因為經濟困難時,他們無須支付昂貴的遣散費,而當經濟復甦時,也無須耗費大筆資金徵才並訓練新員工。德國短工時制大幅緩衝失業震盪,使國內需求僅受到小幅衝擊,同時協助德國企業為景氣復甦做好準備,可以與擴大產能無縫接軌。這項策略在十年前的金融危機中貢獻卓著,現在勞工市場專家寄望該策略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中再度立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