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星期專訪》前財政部長劉憶如:港金融地位受創 台取代挑戰不小

2019/08/19 05:30

劉憶如小檔案

記者鄭琪芳/專訪

香港「反送中」抗爭延燒,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前財政部長劉憶如直言,反送中抗爭爆發之前,香港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已面對新加坡、上海、東京的競爭,整體經濟實力陸續被中國其他城市超越,美中貿易戰更讓香港經濟受到相當衝擊。若反送中抗爭惡化,勢必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即使香港「逃犯條例」暫緩,但整起事件已讓國際對於香港做為國際金融中心產生很大的疑慮。

劉憶如指出,若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保,因台灣金融產品的創新與多元化不足,賦稅、法令、制度、專業人才等也有欠缺,想要成為亞太金融中心挑戰不小,最可能取代香港的應該是新加坡。不過,台灣擁有全球第二大的人民幣資金池,可以扮演離岸人民幣供給方角色,人民幣避險業務也甚有可為。

富豪移轉資產、今年IPO恐落後上海

問:反送中抗爭愈演愈烈,對香港經濟及金融的影響為何?

答:香港的地位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評比,香港已連續二十五年獲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其他國際組織也往往將香港列為全球最開放、最有競爭力、對國際企業及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地區。

一九八○年代,為確保香港的經濟自由,英國政府提案讓香港在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後,成為「獨立關稅區」;一九九二年制定的「美國︱香港政策法」,也確立香港回歸後繼續獲得與中國不同的經濟待遇。香港因此獲得連接西方與中國的獨特橋樑地位,也成就了香港在經濟上最大的價值。

香港依「聯繫匯率制」將港元緊釘美元,在穩定的匯率、充分自由的資金市場、符合國際規範的法律、制度以及低廉賦稅下,建構一個以金融為主軸的經濟體。但即使在反送中抗爭爆發之前,香港特別地位的價值能否持續,已引發關注。

一方面,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愈來愈多跨國企業不須再以「港資」名義進入中國市場,直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設立亞洲總部,香港的橋樑角色因此下降。另一方面,隨著美中貿易戰升溫,中國面對關稅限制,更多交易轉由香港進行,香港「獨立關稅區」的地位是否因此受到挑戰,也不無疑問;去年美國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就建議,重新檢視香港特別待遇之下的敏感科技出口控管。

在此背景下,今年二月香港提出修訂「逃犯條例」以來,已有不少富豪開始將資產轉移海外;未來香港若不能再擁有「最自由」的條件,富豪資產移轉只是時間問題;企業在香港發行新股的誘因也會下降。去年香港的IPO(首次公開發行)金額仍是全球最高,但今年上半年香港IPO總額九十六.四億美元,已輸給美國,雖贏過上海證交所的五十一.九億美元,但今年七月開板的上海科創板創下五十四.三億美元金額,因此估計今年香港IPO也會落後上海。

金融地位、港元匯率穩定 面臨挑戰

問:若反送中抗爭持續惡化,是否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答:勢必影響。國際金融中心最重要的條件,包括跨境資金自由進出以及符合國際規範的法律與制度;香港的「逃犯條例」即使已暫緩,但整起事件已讓國際對香港做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產生疑慮。

根據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香港去年仍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次於紐約和倫敦;但面對新加坡、上海、東京的競爭,即使在反送中發生之前,香港也已受到相當的挑戰。近年來香港整體經濟實力陸續被其他城市超越,例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的GDP,目前都已勝過香港。一九九七年香港GDP占中國比重約十八%,目前卻已僅占二.七%。

香港政治危機的深化,已帶來經濟危機的風險;香港民怨升高,甚至發起「金融抗爭」之際,不但香港的零售、房產、觀光等百業都受影響,港元匯率的穩定及國際金融的地位,都面臨極大挑戰。

金融業對港曝險逾兆元 應加強管控

問:台灣金融業對香港曝險超過一兆元,如何因應變局?

答:我國金融業在香港的業務,較少消費性金融,多以參與聯貸案為主,因此目前受到的影響較小。不過,台灣金融業的海外據點中,香港獲利貢獻一直是最大、成長最快;因此,若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有所動搖,台灣金融業當然會受到傷害。

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去年底,台資金融業在香港的獲利約三三三億元,遙遙領先排名二、三的美國(七十九億元)及中國(六十億元)。因此,除了積極觀察香港後續發展,更應密切注意我金融業對香港曝險的額度及比重,總額曝險的管控之外,也須要求個別金融機構加強分析及管理。

台灣金融產品需創新、多元化

問:如果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保,哪個城市最有可能取代?台灣有無機會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答:相較於亞洲其他市場,台灣金融產品的創新與多元化不足,賦稅、法令、制度、國際金融專業人才等基礎條件也有欠缺;台灣想要成為亞太金融中心,挑戰不小。若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不保,最可能取代的應該還是新加坡,但在各項不同金融業務上,各地區也有競爭機會。

例如上海在科創板IPO的優勢或今年六月開通的「滬倫通」,讓上海證券交易所進一步直接與國際接軌;另,倫敦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基金等業務,已超過香港成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不過,台灣也有利基,除了在高階投資理財業務具有某些優勢,最有希望、也最可以著墨的,就是離岸人民幣。

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系統中,目前排名第五,次於美元、歐元、英鎊及日圓;人民幣跨境支付業務範圍並已覆蓋一五○多個國家和地區;以人民幣計價發行的債券,近年需求也大增,去年全球離岸市場共發行二六七檔人民幣債券,較前年增加一二六檔。

台灣的優勢在於擁有全球第二大的人民幣資金池,僅次於香港,為新加坡的兩倍多、倫敦的五倍,因此可扮演離岸人民幣供給方角色。只是,台灣的人民幣資金池雖大,但資金去化始終是個問題,因此交易量甚低,今年四月台灣離岸人民幣支付交易全球占比僅二.二八%(香港七十五.二三%),排名僅全球第六;但台灣若能排除障礙並積極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寶島債」,應能有相當斬獲。另外,台灣期交所的人民幣期貨及選擇權商品,也能為人民幣匯率的避險,提供優良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