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台股萬點無感-時事求是〉無感的不僅是投資人

2019/07/29 05:30

2010年、2011年股市多頭時,百貨公司、餐館業績大好。圖為2011年時,百貨公司排隊人潮。(資料照)

記者魏錫賓/專題報導

股市最長萬點行情在間隔3個多月後,於今年2月再延續;但不僅部分投資人依然垂頭喪氣,過去1、2年的實體經濟,也沒有相應的亮麗表現。即使股市前景依然不悲觀,經濟成長率卻還是低迷,串連直接金融、企業投資與民間消費的通道,有賴以更開放的金融環境打通。

投資人總是兩樣情

台灣上市股價加權指數歷經最長萬點行情後,在2018年10月跌破萬點,但在2019年2月以後就又漲上萬點關卡,即使美中貿易戰的前景不明,部分個股仍然再攀新高;不過,台股結構轉變,同漲同跌情況早不復見,上半年的股市榮景中,仍有3成個股不漲反跌。表現在投資成果上的損益分明,投資人自然有悲喜兩樣情的顯明對比。

漲跌互見的常態,以及股東人數眾多的大型股票價格的狹幅波動,使得不少投資人未能享受到飆漲的快感,股市開戶數、參與買賣的有效戶數雖未減少;不過成交量萎縮、法人成交比重經常超過3成,且外資持有股票占總市值超過4成,也使散戶的萬點話題大為降低。

外溢效果已不復見

對萬點無感的不僅是投資人,過去股市大漲時,百貨公司、餐館經常隨之門庭若市、業績大好,但這種營業額水漲船高的外溢效果,最近也不再現。在2010年、2011年股市多頭時,餐飲業的營業額年增率分別達到12.9%及13.7%;不過,2015年股市上萬點,當年的營業額僅成長7.8%,最近這2年更差,雖有最長的萬點表現,2017年及2018年營業額只成長3.7%及5.4%,今年上半年則為4.9%。

零售業的無感也類似,營業額在2010年及2011年均成長5.1%,但2015年反下滑1%,而2017年及2018年只成長0.9%及2.2%,今年上半年為1.7%,其中百貨公司的營業額在2010年、2011年雖分別成長了8.3%及7.6%,但受股市榮枯的影響愈來愈小,受線上購物的衝擊則愈來愈大,2015年成長4.2%,而2017年、2018年分別為0.4%、1.6%,不過,今年上半年意外成長了5.2%。

批發零售及餐飲住宿業的就業人口近300萬,近總就業的4 分之1,營業額、獲利無法大幅提升,薪資成長因而緩慢,使一般非投資人對股市榮景也因此沒有感覺。

外流資金股市無感

股市過去被視為經濟的櫥窗,當行情向上時,不僅反映上市櫃公司業績可能欣欣向榮,也因持有股票的投資人有資產價值提高的感受,而增加消費,產生一定的財富效果,對經濟有所貢獻;只是由實際的數字可以發現,這樣的效果已降低,至少就業人數多的餐飲及批發零售業感受並不強勁。

資金流動也跟投資人感受有關。近20年來,外資持有台灣股票的金額從2000年底的257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底的3,619億美元,成長14倍;而國人的海外證券投資金額,則從287億美元,提高至8,398億美元(約7成為債券),成長30倍,外流的資金追求其他金融市場的獲利趨勢,依然持續。要讓國內股市更活絡、有更多的參與者,除了與經濟景況有關,還要使金融市場更開放,這不是局部性的問題,但證券業者就希望政府從放寬投資商品的範圍、融資條件及便利性做起。

資金進出我國界的金額已達商品交易的10倍,投資賺賠沒有唯一的方程式,在外資大舉流入的情況下,除了大型金融機構向外分散風險的投資需求外,一般民眾或許也可以想想國內股市引人之處。至於股市萬點無感,有結構性因素,也有可以加速改善的作為;有些現象回不去了,但開放,可以繼續進行。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