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退休潮-時事求是〉人才斷鏈的連結

2019/07/22 05:30

就業者老齡化趨勢

記者魏錫賓/專題報導

1950及1960年代的嬰兒潮邁入退休期,不論退休年齡如何,各國、各行業的衝擊都正陸續發生。人力的銜接困擾用人機構,但人才斷鏈不只因退休潮而發生,在產業結構改變時,個人條件、技能無法配合的結構性失業顯著增加,另有部分產業則因擴張迅速,面臨招聘不到適當人力的困境。面對未來20年屆齡退休人數可能大幅攀高,企業除面臨既有人力補充的壓力,也要因應換血後內部文化的劇變。

產業結構也改變人力需求

我國在2000年的就業人數約有949萬人,若按從業身分分類,農林漁牧有74萬人、工業為353萬人(其中製造業266萬人)、服務業522萬人;過了近20年,2018年就業者約成長20%,增至1,143萬人,依賴工業謀生者達408萬人(其中製造業306萬人),增加近16%,而服務業更提高至679萬人,大幅成長了30%,不過,從事農林漁牧者不增反減,下降至56萬人,少了24%。

各級產業的興衰反應經濟發展的軌跡;而就業數字則表現出社會發展的機會、殘酷與現實。台灣科技業的發達顯現在就業數量上,2018年306萬從事製造業者中,約3分之1集中在電子、電力相關製造業,而服務業則仍以批發零售提供最多就業機會,容納近200萬就業者;但是部分產業難逃長期衰落的趨勢,2000年從事木竹製品製造者僅3萬9千人,至2018年再減少約4成,僅剩2萬4千人。

人力補充需要有教育配合

產業結構改變了就業者應備的技能,私人企業能從人員招募開始填補需求、平滑人力或人才的不足,不過在經驗豐富、能融入組織文化的資深員工退休後,雖也能夠透過內部升遷或調動減少衝擊,卻並非都能找到適當的人選。企業界批評5缺中的缺人才,固然與人口結構有關,但也受限於受雇者的所習所事,而這又受到教育影響;不少大學科系的錄取人數,幾十年幾乎沒有改變,與經濟需求的落差,就等待教育鬆綁彌平。

退休增加勞動力成長趨緩

在勞動市場人口不足部分,最近3年我國新增勞動力(就業者加上失業者)均不及10萬人,低於之前的人力補充幅度,且隨著總人口數的增加趨於停滯,這一現象可能將持續一段時間;而就業者的變動也類似,雖受經濟起伏影響,但增加數量也明顯減少,罕見地連續3年新增均低於9萬人。在目前的1千1百多萬就業者中,未來10至20年的退休人數可能逐漸增加,這不僅是人力補充的挑戰,在大規模的換血後,新世代的想法與價值觀,也會帶進舊的企業體中,既產生磨合問題,也有轉型機會。

部分55歲至65歲人口早已退休、或不適、不想工作,不過老化現象與屆齡退休危機依然相當明顯。20年前55歲以上就業者僅約80萬人,在2018年卻已超過180萬人,而45歲至54歲就業者,也從180萬增加至280萬人,亦即未來20年屆齡退休人數可能將逐年持續增加;而總就業即使仍微幅成長,34歲以下就業者卻已明顯減少,這一現象在未來20年都不容樂觀。

產業結構改變,使部分工作被自動化、智能化取代,有些則隨產業而沒落、減少,甚至是消失了,但從未出現在勞動市場上的新工作,也一直在尋覓適當人才。應付未來的勞動市場,個人要有多功能力,而政府與企業則不能沒有彌平供與需之間缺口的規劃。人才斷鏈,是因「人」的減少,也因「才」未能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