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地方創生〉社區與大學合作 官田找到創生活路

2019/06/03 05:30

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的原炭生產基地「菱炭生活工場」,有燒製菱殼炭的鐵桶,也設有熱氣和污水回收。(記者楊金城攝)

台南官田區有稀奇的「烏金」,這是把菱角殼廢物再利用,變成賺錢的「烏金(菱殼炭)」的創新故事。

官田栽種全台最多的菱角面積300多公頃,被喻為「菱角的故鄉」,年產量約4,800公噸,每年製造150到200公噸的菱角殼廢棄物。原本是讓人頭痛的農業廢棄物,現在菱角殼經特殊炭化後變成菱殼炭,可生產去除異味和除濕的吸附包、菱炭米,也可用菱殼炭改良土壤、水質淨化、盆景等,成為地方創生的「烏金」社區產業,各社區認股成立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為循環經濟下了最佳註解。

「當初只是很單純想去化菱角殼,沒想到為社區產業找到創生的新活路。」官田區長顏能通堪稱是幕後最大推手,現在官田區公所不但輔導地方成立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去年第一年盈餘15萬多元,未來錢景可期。菱殼炭製炭系統也已申請專利,未來將技術移轉給民營公司,目前也有家「那顆炭」公司和烏金社區合作社合作,協助後端產銷,擴展「烏金」產品。

2015年官田區公所與成大化學系教授林弘萍合作將菱角殼變成菱殼炭的技術,也在官田國中設立菱殼炭的示範實驗場域,讓官田國中在2018年獲得教育部環境教育獎特優。後來崑山科大老師楊泰和團隊加入協助吸附包的設計、行銷和企業化經營,2017年各社區認股成立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

擔任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專案經理的李政憲,是成大化學系、清大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研究所畢業的高材生,34歲的他因成大教授的牽線而接下此職。他說:「一般都是企業賺了錢才回饋地方,為何不能在銷售同時就能為地方創造收入?」

在李政憲規劃下,官田如拔林社區也成了生產「炭索世界」吸附包伴手禮等產品的「衛星工廠」之一,社區成了菱角殼的曬殼場、包裝場,讓人口老化的社區居民賺外快,未來希望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

菱炭生活工場擬變成觀光工廠

菱殼炭製炭系統花了2年時間才確立製程技術,李政憲說,連燒製菱殼炭的鐵桶要在桶身鑽幾個洞、位置、數量來導引空氣幫助燃燒,都是不斷實驗的結果。現在烏金社區合作社設有展示間、社區曬殼場和原炭生產基地「菱炭生活工場」,一年可去化120公噸菱角殼,菱炭生活工場未來想要擴展成觀光工廠。(記者楊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