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壽險業去年獲利縮水 央行:匯率避險支出增加

2019/02/12 06:00

央行表示,壽險業資金流出真正原因應該是資產負債期限錯置問題,這又與國內缺乏壽險業所需的長期投資工具有關。(資料照)

記者陳梅英/專題報導

壽險業去年獲利縮水,甚至12月傳出不少壽險業出現單季虧損,有業者將此歸咎為台美利差大,壽險業投資都往海外跑,尤其是美國,但去年新台幣貶值,壽險業避險成本大增、獲利衰退,對此說法,央行指出,壽險業資金流出真正原因應該是資產負債期限錯置問題,這又與國內缺乏壽險業所需的長期投資工具有關,不能說是利差造成。

央行進一步說明所謂壽險公司面臨資產負債期限錯置問題,以2017年為例,壽險業負債面的保險負債平均存續期間約20-25年,但資產面的投資平均存續期間僅約8-10年,因此,壽險業長期投資的需求大,惟國內公債發行規模小,且平均剩餘年限不及10年,無法因應壽險業者所需,造成壽險業必須大幅增加國外投資。

官員分析,台灣財政情況與美國不同,美國政府赤字大、在外債務高必須籌措資金,美國公債市場自然蓬勃發展;台灣稅收幾乎每年都是超收情況,財政健全,政府沒有資金需求下,要增加發行20-30年期公債並不容易,台灣公債規模也不可能坐大。

即使財政部在央行建議下,發行30年期長天期公債,因僧多粥少,每次都是搶破頭,以2018年11月中央銀行代財政部標售200億元30年期公債為例,最高得標利率1.401%,創歷史新低紀錄,相較於美國公債殖利率大約3%,也難怪資金要往美國跑。

然而,去年美國聯準會持續進行縮表並加快升息速度,美元利率相對其他貨幣明顯上揚,加上國際政經尤其是美中貿易戰不確定性提高市場對美元需求,使其資金成本提高,這也造成其他主要貨幣對美元避險成本攀高。

壽險業因為追求穩健經營,海外投資一定會有相當比例進行匯率避險,這也導致壽險業去年獲利大幅衰退創下近5年新低,這是因為避險成本高、整體匯率避險支出增加所致。

由於金管會傳出要管制壽險業海外投資比重,加上避險成本高昂也讓壽險業重新思考海外投資佈局,最近央行代財政部標售的10年期公債,已見到壽險業投資比重增加,壽險業資金出現回流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