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書劍集》從華航的罷工看天下

2019/02/11 06:00

中華航空機師從8日起啟動罷工。(資料照)

從空中往下看,有高山、流水,有海洋、沙漠,華航機師很清楚,世界是多樣的,也是現實的,航空業連結了各國領空,高度的國際化使他們更了解自己的價值,飛安是高度專業議題,但生產要素的價格,卻常常不僅僅由價值決定。

人比人,才更能氣死人,首先要比的當然是長榮航空。二○一八年前三季,華航營業收入為一千二百多億元,長榮航空是一千三百多億元,華航少了約八十六億元,但薪資成本及費用、退休金提撥等員工福利費用,華航約二一四億元,長榮約一九三億元,華航多了廿一億元,相對於營收,華航的用人費用率較長榮高了二.五個百分點左右,再加上管理效率、業外收支等差異後,華航前三季每股盈餘僅有○.二三元,而長榮則為一.三六元。

往前三年的情況類似,華航二○一五年的每股盈餘雖超過一元,但二○一六年只有○.一元、二○一七年○.四元,相對地,長榮航空自二○一五年至二○一七年的每股盈餘分別是一.六九元、○.八六元、一.三八元,二家航空公司獲利差距明顯,在員工薪資福利上有所不同,應可預期;不僅如此,反映在股價上,長榮航空的農曆年前收盤價是十四.九元,而華航僅為十.五五元。

跨企業、跨行業或跨國的比較,可做為爭取薪資福利合理化的基礎,但應考量相關的影響因素。一家經營績效不如人的公司,不可能永遠保有和對手相當的薪資福利,諸如聯電與台積電薪資與獲利的差異,本就散見於各行各業中;而在一個人員及資金自由移動的市場,企業要吸引優秀人才,良禽也會擇木而棲。

跨出航空運輸,不同行業的薪資水準差異更大,有月平均薪資高達八萬元以上的金融保險業,也有低至二、三萬元的教育服務、餐飲業等,不是每個人都只為五斗米折腰。若進行跨國比較,則應理解各地的物價、醫療、生活水準等不同條件,對薪資也有不同的衝擊效果,有人為追求高薪赴香港工作,也有人為了相對較低的房價遷回台灣;評估各項優劣後的選擇,在於個人。

企業的利害關係人不僅於員工,也包括股東、消費者等,必須在其中尋求平衡點。公司的獲利,應有合理的分配,若未善待員工,會發生劣幣逐良幣現象,長期不利於經營,但若不利於股東,在有資金需求時,可能有礙增資的完成,無法適時擴大規模,影響未來競爭力。

華航機師罷工,雖以安全為訴求,但要落實,將直接提高經營成本,如果依其公司章程「當年度扣除分派員工酬勞前之稅前利益以不低於三%提撥員工酬勞」之規定,可能所有員工均會受到影響,因此,從上到下,要檢討的,恐怕更多、更複雜。獲利是所有人共創,應由所有人共享,但當績效不如人,也是共同的責任,多少而已;牽一髮,其實會動全身。

航空業的安全當然不容打折,不過,若僅從公開揭露的財務報表與競爭條件觀察,除非獲利能力改善,想要永續經營的華航,相對較無調高員工薪資福利的本錢,以安全為前提,首先應提高的反而是經營績效,將人力調配與其他經營策略與條件一併檢討,拿出具體措施和成果,或許才能平抑不同部門間的鬥爭與抗爭,收一勞永逸之效。

全球的航空公司有起也有落,經營環境、條件各有不同,從華航看天下,不是以管窺天般地只看華航,而是真正站在較高的角度,認知客觀處境與地位,以更開闊的態度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