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財經週報熱門話題〉貿易戰續打 IPO產業大洗牌

2019/01/07 06:00

近年上市、上櫃IPO產業概況

記者吳佳蓉/專題報導

去年(2018年)上半年景氣平穩復甦,加上主管機關大力輔導,去年IPO(首次公開發行)家數明顯回升,並超越金管會設定的「百家」目標。會計師認為,今年要達到金管會另一個「2年上市櫃100家」目標沒問題,但是能否更上一層樓,關鍵在於美中貿易戰的發展,及各產業的因應狀況。

去年(2018)上市、上櫃、興櫃IPO家數共112家,超過金管會設定的100家目標;其中上市、上櫃共60家(上市29家、上櫃31家),興櫃IPO為52家。

勤業眾信審計部營運長洪國田表示,掛牌家數年增率看來不低,但部分與前年市況處於低谷有關,受獲利表現較差及新台幣匯率不佳,前年企業趨於觀望,延至去年才掛牌,去年表現算是「恢復往年水準」。

安永審計服務部營運長涂嘉玲認為,雖然去年產業面並未非常暢旺,下半年還逐漸受到美中貿易戰衝擊,但隨著主管機關態度積極,赴海內外各地招商,並積極加快審查效率,仍帶出一波IPO動能。

中小型企業為主力 籌資金額仍處低檔

不過,去年IPO籌資金額雖回升,但增幅較不明顯。勤業眾信統計,去年IPO籌資金額為235億元,高於前年(2017年)的148億元,但相較歷年規模仍處低檔。洪國田指出,主要是缺乏大案,近年來多以中小型企業為IPO主力,這是台灣資本市場的特色,也是隱憂。

資誠審計營運長梁華玲則表示,近年台灣IPO案件規模確實偏向中小型,但台灣畢竟以中小企業為主,原本IPO的目的就是讓企業得以籌資茁壯,現在規模小,以後可能也會長成大企業;且從產業角度來看,今年仍有好跡象,例如先前較停滯的半導體、智慧製造產業,去年IPO家數回升,符合國內產業發展方向。

至於興櫃IPO,去年52家為近5年低點。洪國田表示,這是值得留意的現象,企業必須興櫃6個月後才能申請上市櫃,興櫃家數少,可能反映今年上市櫃動能減弱。

由於去年上市櫃IPO家數已達60家,再40家就可達到金管會訂定的「2年100家」目標;據悉,近期金管會已訂出新目標,希望今年上市櫃申請家數能拉高至62家以上,嘗試拉高今年上市櫃掛牌家數至「5字頭」。對此,會計師一致認為,IPO動能仍在,「2年100家」達標一定沒問題,但想要穩定增加或更上一層樓,關鍵仍在於美中貿易戰。

2年100家將達標 貿易戰停看聽

洪國田表示,面臨美中貿易戰衝擊,台商會先思考是否調整供應鏈或遷廠,可能使原訂IPO時程遞延。梁華玲也指出,不僅貿易戰衝擊在發酵,歐洲局勢也充滿變數,例如英國脫歐、法國黃背心運動等,全球經濟成長預測也多減緩,都會影響企業獲利,必須先花時間調整布局,才能思考資本市場募資。涂嘉玲則認為,美中貿易戰讓業者大多抱持「停、看、聽」態度,加上近期台股走低,也可能影響IPO時程,因為業者多希望能搭上「順風車」,股價有較好的表現。

不過,洪國田指出,有些高獲利的台商,過去繞道第三地進行「三角貿易」,投資架構、金流較為複雜,不符IPO條件;隨著國際上紛紛採行「共同申報準則」(CRS),企業將投資架構、金流、稅務資訊逐步透明化的同時,連帶使得本身IPO條件更為成熟,形成未來IPO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