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封面故事-專利王篇〉專利變成現金 鴻海不拚數量

2018/12/10 06:00

2017年外國申請人專利新申請案件數排名

記者林菁樺/專題報導

2016年發明專利新申請案件數依國際專利三階分類排行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每年公布本國法人專利申請百大排名,鴻海(2317)自2002年稱王,之後連續14年始終是申請王,直到2016被台積電(2330)超車,才落到第三名,去年則重回第二;鴻海早期申請量動輒上千件,近年申請量大幅銳減,智財政策明顯轉為「重質不重量」。智慧局表示,鴻海落實專利貨幣化政策,可給國內業者思考專利的價值,而非盲目申請。

2017年本國申請人專利新申請案件數排名

發明、設計與新型 申請專利認清不同類別

鴻海落實專利貨幣化政策,今年第三季發明專利的申請量已下滑至51件。 (路透)

專利分為發明、設計與新型三大類別,前兩者需要經過實體審查才能取得專利權,新型專利是採形式審查,無須經過實體審查,申請時間可以快很多。但智慧局表示,新型沒有實質審查,就像沒有經過考試,萬一發生爭議要補件申請等,穩定性低於發明與設計專利。

鴻海在2005年發明專利申請即破千件,2010、2011年發明專利申請量更是驚人,都超過3,400件,而三種專利申請總量在2010年達到高峰的4,412件。智慧局官員表示,鴻海專利的申請數量,確實締造國內法人難以觸及的門檻。

不過長期奪冠的鴻海在2016年「被超越」,近兩年維持在第2、3名次;而據智慧局今年第三季最新統計,鴻海單季發明專利的申請量已下滑到本國法人第7,僅51件。

智慧局長洪淑敏指出,鴻海認為申請專利貨幣化,獲得實質受益比較重要,因此申請政策確實轉變,「從早期以量取勝,慢慢重視質量」。

何謂專利貨幣化?官員解釋,就是讓專利商品化、能夠賣錢,獲得實質利益;過去廠商喜歡拿專利數量炫耀,但並不一定有價值,若專利能透過拍賣移轉、授權等方式賺錢,更具效益,例如鴻海曾在2015年拍賣27項專利。

鴻海不再以量取勝 政策改為專利貨幣化

「專利到底是資產?還是負債?」官員提到,專利維護每年都要繳交費用,且金額並非固定,而是依據時間長短收取,獲取的專利時間越長,要繳的費用就更高。因此,鴻海的智財政策轉變,可讓外界思考,大量申請專利是否值得?

台積電智慧財產權 多透過營業秘密保護

至於台積電從2013年進入申請人前十大排名後,布局越趨積極,去年發明專利的申請量達937件,為史上最高,並蟬聯兩年專利申請王。而有趣的是,台積電雖然是我國的發明專利申請王,但台積電曾對外透露,先進製程是重要競爭力,針對製程研發,光是1年就投入高達800億元經費。若是申請發明專利,雖有20年的保護,但申請專利必須先公開,對手很容易就可以得知技術的發展,因此台積電多以營業秘密保護其研發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