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封面故事-保險期貨〉氣候異常 農保結合期貨避險

2018/10/22 06:00

台灣從虱目魚、梨、水稻、農業設備等都有保險工具,保單十分多元。(資料照)

記者羅倩宜/專題報導

極端氣候造成全球農作物產量異常,美國的黃豆、玉米、哥倫比亞的咖啡、英國的小麥及酪農,今年都受到重創。農民的損失固然可透過保險來彌補,但天災太頻繁,保險公司也受不了,因此透過商品期貨避險,借助金融市場力量將農損衝擊降到最低,是另一管道。

國內期貨公會十月初舉行年度論壇,選定的主題即緊扣極端氣候︰台灣農糧市場及避險工具;顯見極端氣候已牽動金融市場的發展。

論壇中,前農委會副主委、現任台灣綠色食品暨生態農業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陳文德表示,未來糧食危機將加劇,目前全球人口已突破75億人,2050年將增至98億人,但極端氣候導致過去3年全球穀物產量未有成長。

更嚴重的是,印度、東協等新興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對肉類的需求也飆升,而生產一公斤的肉須耗費3公斤穀物,這也讓農糧短缺日益嚴重。

人類面臨的問題是,糧食供給已趕不上人口成長,而極端氣候又讓糧食供給變得更少,且年年有天災,讓農民損失慘重。

天災頻繁讓保險公司倒閉

雖然各國針對極端氣候都有保險機制,不過天災的力量更大。2005年的卡崔娜颶風吹垮美國墨西哥灣三分之一的油田,許多保險公司因無力給付而倒閉。一個嚴重天災,也會造成大規模農損,不論由保險公司或政府財政來支付,都是沈重負擔。

因此才出現農業保險結合期貨的避險機制,例如美國農業部與聯邦作物保險集團(FCIC)及19家民間保險公司合作,保費由農民及FCIC各以4︰6比例來支付,一旦出現農損,保險公司發生的虧損,可與聯邦政府共同承擔。前題是保險公司須具備期貨專業,在提供保單的同時,同步在相關期貨進行避險。

保險公司買商品期貨避險

舉例來說,當美國的玉米農民向保險公司買進保單時,保險公司根據承保的農作產量,在期貨市場買進空頭部位的玉米期貨。遇到天候異常導致玉米價格波動,期貨的獲利即可稍加彌補保險公司的理賠支出。

在國內,從虱目魚、梨、水稻、農業設備等也都有保險工具,而且保單十分多元。例如傳統型保單是在損害發生時派員勘查決定理賠金額,主要以水梨及農業設施為主;收入保障型則依當地產量及批發價格,給予農民一定的收入保障,主要標的有水稻及芒果;天氣指數型則只要符合事先設定的氣候條件,例如雨量或氣溫達標,即予理賠,這類保單適用高屏及雲嘉南的水產養殖。

國內農業保險成長空間大

富邦產險協理李慧玲表示,農民的觀念普遍較為傳統,對花錢投保農險仍考慮再三,擔心交了保費卻無法獲得賠償。不過依今年經驗來看,1月開始的多起寒流造成養殖業損害,富邦農險18件投保案中,有14戶漁民獲得全額理賠,更有人在損害期間獲得三次理賠,提供農漁養殖業很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