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熱門話題-公民電廠〉在地綠電 自產自銷不是夢

2018/09/10 06:00

圖為民進黨立委陳曼麗於8月初在立法舉行「公民電廠如何跨出第一步」公聽會,會中邀請相關部會與專家這專家學者們一同與會,針對議題討論。(資料照)

記者黃佩君/專題報導

國際上「公民電廠」概念發燒,經濟部也藉由補助希望產生本土型公民電廠示範基地,並在偏鄉及原民區先推動,結合綠能與社區、防災等新觀念,普及後更可幫助社區有資源進行服務、照顧弱勢,未來社區綠電自給自足,用綠電收入當社區管理費將不再是夢想。

經濟部補助億元 已有19案申請

經濟部能源局為推動全民參與綠能,今年也擬訂政策培養示範場域,並結合綠能與防災、社區營造等新觀念,首先由偏鄉及原住民地區開始推動,補助規模為20到100瓩的小型電廠。能源局為此祭出近億元方案,支持合作社或法人、原民團體等設立公民電廠,目前已有19案提出申請,綠能種類則橫跨地熱、小水力及太陽光電。

不過,雖然政府提供補助,但綠能業者認為,公民電廠在台灣最大問題不只是經費,而是民眾難以自行面對各種繁瑣的法規問題,包括金融籌資、申請籌設許可、饋線併網等,必須過五關斬六將,有時連換電表等小問題,都會卡關一兩個月,問題複雜非社區能獨立解決。

法規繁瑣易卡關 盼建立「能源沙盒」

催生台灣第一個綠能部落「達魯馬克」的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副理事長陳秉亨表示,目前政府的計畫少了培養在地團隊的觀念,真正的公民電廠應是社區居民投入,賺的錢也留在社區支持發展,應先有在地的團隊進行溝通、處理問題,而非外來顧問公司設立電廠並收取大部分收益,僅給社區回饋金。

他也強調,這也有賴政府跨部會協調處理,過去政府對社造跟農村再生已有很多投入,但這些團隊不了解能源,而能源團隊也難以進入社造,需要政府的跨部會資源統整及協調。

綠能業者也表示,除了補助,也希望能給予公民電廠「能源沙盒」的法規彈性空間,以小型的公民電廠進行實驗,且地熱、陸域風電等比較前瞻的綠能項目更需要沙盒模式推動,否則永遠只有目前模式較成熟的太陽光電能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