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低薪與高薪認同的歸屬感

2018/05/28 06:00

平均實質總薪資在去年創歷史新高,但每月僅比二○○三年的次高金額多了二一三元,十四年不到○.五%的成長,引來無感的反諷。(資料照)

◎歐陽書劍

不能一日造成羅馬,就無法一夜使它變成倫敦。平均實質總薪資在去年創歷史新高,但每月僅比二○○三年的次高金額多了二一三元,十四年不到○.五%的成長,引來無感的反諷。其實相對於再往前那十四年間近五十%的實質薪資成長,更應有的是危機的警覺,低薪已是結構性問題,不可能一夕間翻盤,未動骨架的改革措施,註定疏遠期待的熱情。

二○一七年平均月實質總薪資四萬七二七一元是歷年最高,往前十四年,二○○三年為四萬七○五八元,只有這二年曾超過四萬七○○○元。即使二○○三年以後迄二○一六年薪資多有起伏,產官學建言、政策也琳瑯滿目,但受僱員工平均薪資始終未有突破。

若以二○一七年與前一次的薪資榮景二○○三年比較,因為僅多了二一三元,並非所有行業均能同享薪資的微薄增幅。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原本就高薪的金融保險業是這十四年來薪資成長最快的行業,二○○三年的平均月實質薪資就達七萬二三一八元,是當年所有工業及服務業平均值的一.五四,且因逐年穩定成長,至二○一七年累積成長了十二.八%,達八萬一六○二元,提高至工業及服務業平均月實質薪資的一.七三。

從資料分析,民眾對薪資成長無感,應是預料中事,不僅平均金額增加有限,且不少行業在二○一七年的實質薪資,依然比不上十四年前,包括營造、運輸倉儲、資通訊傳播、醫療保健業等都是如此,這就是台灣薪資結構的實境。

各行業平均薪資有差別,且成長速度不同,也是大家應能接受的事實。二○一七年石油及天然氣礦業的平均月實質薪資,雖較十四年前減少約一萬五千元,但仍達八萬四八九四元,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減少約一萬七千元,也還有八萬九四一○元,再加上金融保險業平均月薪八萬一六○二元,三者為主要的高薪行業,占就業人口不過五%;而住宿餐飲則只有三萬一七○四元,教育服務業更低,僅有二萬三九一三元,平均薪資不及三大高薪行業的三分之一。

跨行業的平均薪資各有不同,同一行業內的不同職位間薪資水準差距也沒有更小。金融高階主管動輒千萬年薪,但許多基層銀行員的月起薪三萬餘元。可以說,社會上有高薪工作,但對個人來說,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及能力,才有競逐的本錢。

想要扭轉薪資水準,要先承認現況:第一、薪資停滯現象普遍存在各個行業;第二、不同行業間薪資差距一直都在,且不減反增;第三、同一行業內的高低薪資水準也沒有拉近現象。換句話講,低薪問題具結構性,各行業都有其特性,牽涉專業、經驗與能力,人力不一定能互相替代。

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在勞動力的供給面,個人條件的提升,受自身天賦差異影響,也因教育、外在環境而塑造;勞動力需求面,國際流動、總體經濟狀況、產業競爭態勢、廠商的經營能力等,都加上了限制因素。而除了供需互動外,大老闆本身想把利潤分享給員工、股東或未來成長的理念,也會影響企業對金錢的分配結果。

結構不會在一夕間轉變,但並非全然悲觀。二○一七年的薪資水準相對二○○九年的近年低點,八年僅成長十%,果實雖然苦澀,但至少勝過二○○九年再往前那八年間約七%的負成長。統計數字冷冰冰,反映的是遠距離的客觀觀察,而個人的感覺熱騰騰,可以營造心靈的歸屬感;二者同時體會,才能在內心中平衡真實世界。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