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中國富豪賺夠就跑 港企難出頭

2017/07/02 06:00

香港主權移交二十年,中資滲透香港經濟與金融,中企已完全改造港股。圖為一九九七年十月二十八日與二○一七年六月十六日香港證交所的對比合成照。(法新社)

編譯楊芙宜/專題報導

香港從英國殖民地歸還給中國主權管轄時,經濟仍掌握在本土富豪及殖民時代就有的財團手中。不過,「一國兩制」廿年後,中資企業滲透香港經濟各領域,尤其在銀行、房地產、電信業、媒體。

香港媒體指出 ,過去廿年來,香港新創企業家夾在本土財團和中國新富豪之間,難以冒出頭;而中國來港上市或香港本土的新富豪,卻往往抱持「賺夠就跑」心態。

一九九七年,香港本土商賈除了以房地產起家的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等四大富豪家族,零售出口有老牌子利豐,餐飲、銀行等也有不少本地企業家。如今,盛況不再,僅伯恩光學創辦人楊建文等極少數白手起家者得以成為「富比世富豪榜」的新面孔。

從香港產業結構來看,二○○八年金融海嘯後,貿易物流、旅遊、金融、專業及其他生產性服務等四大行業,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一直維持在五十七%左右,醫療、教育、文創等六大新興行業發展緩慢,僅約占GDP的八%至九%,產業出現僵固化趨勢。

中資滲透 中企改造港股

過去廿年來,香港從以往外國投資者進入中國的大門,反轉為中資企業對香港社會的影響力無所不在,中企甚至已完全改造香港股市。一九九七年港股基準的恒生指數十大權值股,多是本土大亨掌控的綜合企業或源自殖民時代的公司,迄今卻只剩下「匯豐控股」、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及「香港交易所」還屬於港資,其他七家都是中資銀行、網路公司,尤以騰訊權值近十二%最大。

目前,赴港掛牌上市的企業以中資為主,許多抱著撈一筆就跑的心態,財務和公司結構都不夠透明。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院長陳志輝也認為,近年有不少新港企急趕上市,迅速賣出,「只是為錢做生意…賺夠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