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品牌故事〉台灣製KYMCO 西班牙街頭稱王 法國沙灘封冠

2017/06/26 06:00

光陽自創的「KYMCO」品牌已逾52年歷史,去年光陽在台灣賣了31.4萬輛「KYMCO」機車,連續17年拿下「機車一哥」,圖為52週年慶光陽董事長柯勝峰(中)親自為該品牌造勢的畫面。(記者楊雅民攝)

記者楊雅民/專題報導

KYMCO在法國銷量第一名的沙灘車MXU 500。 (光陽提供)

在台灣,平均每賣出10輛機車,就有4輛掛著光陽「KYMCO」品牌,去年光陽在台灣市占率近4成,創下連續17年拿下「機車一哥」的紀錄。不僅內銷市場跑第一,「Made in Taiwan」(台灣製)的KYMCO機車去年外銷超過20萬輛,在西班牙銷售量排名第一、在法國沙灘車市場銷售量排第一,甚至在英國電動代步車市場銷售量也拿下冠軍,成為不折不扣的「台灣之光」。

本田複式代理 北三陽南光陽

1963年光陽工業剛成立時,資本額僅1千萬元,到去年已滾出12.14億美金(約台幣368億元)的年營收,再創歷史新高。

光陽執行長柯俊斌說,光陽的創辦人柯光述和柯新坤原本一起經營醬油和醬瓜生意,由於賣醬油獲利微薄,後來轉行出口香蕉和糖,甚至把搬運船改裝,從事捕魚生意。

在民國40年代,物資匱乏,機車被視為奢侈品,仍是達官顯貴的娛樂休閒工具,且外匯受到管制,機車主要以進口為主;1958年,慶豐行率先引進日本本田(Honda)超級暢銷車Cub C110機車登台販售。

3年後,慶豐行改組為三陽工業,與本田技術合作,從國外進口零組件,在台組裝機車,1961年生產第一輛機車CUB 50cc,後來本田為擴大台灣機車市場市占率,開始在台尋找第2家技術合作廠。

三陽創辦人黃繼俊與柯光述是師範學校同學,曾聯手進口機車零件,擔心本田尋找的合作對象與三陽惡性競爭,便居中牽線,將柯光述介紹給本田。

柯光述說得一口流利日語,與本田洽談後一拍即合,成為本田在台灣的第2家技術合作廠,並於1964年6月1日組裝出第一輛Honda C200機車,「足足比三陽晚了約5年」,跨入機車市場。

台灣機車戰國 裕隆曾參一腳

在三陽和光陽先後進入機車市場後,隨著台灣經濟起飛,機車需求增加,短短10年內,機車市場湧進40多家製造商,機車全面國產化,包括裕隆汽車都曾推出175cc的蘭美達機車,1962至1974年間可說是台灣機車市場的戰國時代。

雖然三陽與光陽關係友好,後來卻因本田入股三陽13.5%股權,把較熱銷機種「野狼125」給三陽賣,同樣的引擎,但「野狼125」比較夠力,造成「光陽100」賣不出去,1980年,光陽出現連續10個月的虧損。為了破解營運困境,光陽於是跟進讓本田入股光陽22.5%股權,成為本田海外合資公司後,本田1982年也開始將新生代50、名流80及豪邁125等日本暢銷機種給光陽賣,光陽才又起死回生。

1990年,中國對華僑祭出「1大件3小件」的免稅品攜入優惠,光陽豪邁機車立刻成為最受中國市場歡迎的產品之一,組裝線曾創下月產6萬輛機車紀錄,年營業額並迅速衝上241億元,超過當時的晶圓雙雄之一聯電。

外銷賣得太好 分手自創品牌

機車外銷賣太好,使得光陽機車在國際市場與本田機車出現正面競爭的尷尬局面,1992年,光陽與本田決定結束合作關係,機車全部改用自創的「KYMCO」品牌行銷國際。

原以為從此一帆風順,1997年卻爆發亞洲金融風暴,緊接著2000年出現網路科技泡沫化,讓光陽機車在內銷市場一度萎縮至20幾萬輛,機車賣不出去,曾經一週只上班2至3天。

代工寶馬重機 扎根自主技術

與本田分手後,光陽自2000年起,開始幫國際大廠BMW、Kawasaki、Arctic Cat代工550cc以下的機車,在幫BMW等國際大廠代工的技術切磋過程中,意外地讓光陽產品技術力脫胎換骨,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柯俊斌說,本田教了光陽小排氣量機車技術,BMW則擅長450cc至500cc重機的大排氣量技術,代工過程中,傳授光陽如何把引擎和車架重量減少,但馬力依舊。

當時光陽並出狠招,競爭者通常只敢祭出機車保固1年,但光陽卻率先喊出不限里程保固2年,讓競爭對手難以招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