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老照片說故事》證交所走過寫黑板的日子

2005/01/02 06:00

編者按:50年的時間讓台灣的經濟,由農業、加工製造業蛻變到現今執全球電子資訊科技業牛耳的地位,這一路蓽路藍縷、胼手胝足,豈是今日豐衣足食、養尊處優的Y世代所能想像,本報即日起定期推出「老照片說故事」專欄,讓我們共同來追念過去堆砌台灣經濟基礎的人、事、物,作為未來追求更宏大理想目標的信念與動力。

〔記者高照芬╱台北報導〕證交所成立至今已42年,成立之初,租用台北市懷寧街工礦大樓做為辦公室;當時的上市公司股票僅有台泥、台紙、農林、工礦、台糖等18家;其後歷經業務擴編,證交所由工礦大樓遷移至延平南路城中大樓、南海路仰德大樓、博愛路北企大樓,今年將正式進駐台北101金融大樓。

40餘年來,國內上市公司家數由18家擴增至近700家,當時1天的成交量僅有幾千萬元,如今一盤的成交量即上億元。

民國77年後,主管機關大幅修正「證券交易法」,開放證券商設立,由於台灣長期經濟發展所累積的資金動能充沛,催化國內股票市場蓬勃發展,台股單日成交金額最高時,曾超過3000億元,一度躍居世界第3位,引起世人矚目!如今台股市值逾10兆元,外資投資金額逾2成,台股已成為外資投資亞洲股市首選的標的之一。

回顧證交所成立之初,上市公司家數少,資本額小,股市籌碼有限,證交所在工礦大樓2樓設立交易廳,面積約80餘坪,由證交所交易組的練習生負責登載口頭唱報的紀錄,用粉筆登錄於大型黑板上,以便投資人了解各股的成交行情。

當時交易廳內的報唱人員匯聚各路英雄好漢,有山東腔的、湖南腔的、四川腔的、閩南腔的報唱員;證交所的練習生憑著耳朵聽每1位報唱人員所報出的各股買出及買進價格,不但要眼明手快,還要聽音辨識,清楚登錄於黑板上;有時唱價的人家鄉口音太濃,練習生聽不懂,將買進價或賣出價寫錯了,還會被罵。

現任證交所總經理陳明泰進入證交所任職時,就是由寫黑板的練習生做起。

隨著台股交易日益活絡,上市公司家數增多;證交所及各證券商派駐場內工作人員逐年增加,交易廳內黑板上的行情顯示已來不及因應市場需要,於是設立行情播報室,盤中隨時播報證券行情,並由中廣對外播出,一邊裝置證券行情顯示板,揭示各股的買進及賣出價,正式揮別了寫黑板的年代,民國82年8月上市股票更全面納入電腦撮合系統。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