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訪》台經院副院長邱俊榮︰全球貿易疲弱 台應拚內需產業

2016/11/07 06:00

台經院副院長邱俊榮。(記者王藝菘攝)

記者鄭琪芳/專訪

今年第三季GDP二.○六%,為六季新高。台經院副院長邱俊榮認為,景氣是否穩定回溫還不是那麼確定,過去全球貿易成長率都高於經濟成長率,去年開始全球貿易成長率卻低於經濟成長率,生產很多、貿易減少;在全球貿易衰微下,若台灣還是太依賴出口,經濟難以明顯好轉,必須發展內需產業。此外,先進國家推動智慧生產、前瞻製造等,台灣製造業也要加速轉型、升級及創新,也可透過整併來提升競爭力。

問:第三季經濟有所好轉,但若考慮基期因素,似乎又不那麼樂觀。請問您如何分析國內經濟情勢?

答:確實有基期因素,出口一度連十七黑,超過十二黑就是警戒,代表去年同期也在衰退,在衰退基礎上繼續衰退。但除了基期因素,更重要的是外需不好,出口只比去年回正一點,跟前年比還是衰退,第三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是靠投資及消費,可說「外冷內溫」。

投資方面,主要靠半導體業及飛機投資,半導體產業需要長期資本形成,但飛機投資是短期的,航空公司不會每個月擴充機隊;消費方面,部分來自連假及颱風假效應,所以,景氣是否穩定回溫還不確定。國發會認為景氣燈號會一路綠燈到年底,主要因素有三,包括:半導體業出口擴張、行動裝置新品上市、歐美傳統旺季,三個都是外需因素,缺乏內在成長動力。

生產增全球貿易卻減 衝擊台灣

過去全球貿易成長率都高於經濟成長率,除非遇到像金融海嘯那樣的大衰退;但去年開始,全球貿易成長率居然遠低於經濟成長率,生產很多,貿易卻減少,這對台灣影響特別大,因為我們貿易依存度太高,現在出口占GDP六成多、進口占五成多,加起來近一三○%,韓國從未超過一○○%,日本、中國甚至不到五十%,扣掉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經濟體,台灣貿易依存度排名全球前三。

短期來看,第四季GDP大概跟第三季差不多,也許好一些,但如果不是本質改變,而是外在情勢稍好,不用太過樂觀。至於明年,國際貨幣基金(IMF)等預測會比今年好一點,但過去每年都這樣,再開始下修;何況,如果我們還是太依賴出口,在全球貿易衰微下,明年不會好到哪裡去。

問:全球經濟情勢充滿變數,美國總統大選、中國經濟問題、英國脫歐進度等,是否化身「黑天鵝」?對台灣影響為何?

美大選中減速英脫歐 三黑天鵝

答:我認為川普不會當選,果真如此,大選後就不會有疑慮。萬一川普當選,後果沒有人敢想像,如果他選前講的算數,貿易保護主義會非常嚴重,這是真正的「黑天鵝」;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就是如此,經濟不好,各國採取貿易保護政策,使得經濟更不好,變成惡性循環。而且,假如川普當選,美國要撤守、很多事情不管,一定引起國際政治動盪,讓經濟雪上加霜,可能比英國脫歐嚴重許多。

此外,美國升息對其他國家而言,某種程度也算「黑天鵝」,因為資金外移情況會非常嚴重。但美國升息長期來說是必要的,因為美國房地產飆得很凶,不刺破泡沫將來對經濟衝擊很大,聯準會年底升息應該滿肯定的,明年可能開始升息循環。

全世界最不會處理泡沫問題的是中國,去年降準、降息玩了那麼多次,放了那麼多錢出來,卻沒有多大效果,現在房價高成那樣,可能要為泡沫破裂付出很多代價,是另一隻「黑天鵝」。中國經濟情況非常糟糕,資金外逃非常嚴重,所以人民幣貶值壓力非常大,雖然中國進行資本管制以抑制貶幅,但壓力還是在。

另外,很多人擔心英國正式啟動脫歐後,會有衝擊,那是難免,但其實不用那麼擔心。英國脫歐、美國總統候選人反對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加上歐元區經濟不好、韓國簽那麼多自由貿易協定(FTA)出口也衰退,全世界對經濟整合的迷思隱然有破滅的感覺;如果這是大趨勢,英國脫歐就沒什麼了不起,將來可能有更多案例,甚至歐元區崩解都有可能。

目前全球經濟陷入L型成長,這個趨勢可能維持很久,有人說「新常態」、「新平庸」。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各國不用顧慮碳排放、全球暖化、資源耗盡等,只要努力生產就可以,可說是「寅吃卯糧」;現在生產限制愈來愈多、資源條件不好,無法像以前一樣生產,日子變得比較苦。

問:當前國內外經濟情勢,台灣應如何因應?

答:我們必須檢討是否把太多資源放在出口,不是出口愈多就愈好,如果以前出口一千億賺一百億,現在出口五百億可以賺二百億,哪一個比較好?經濟學談的是如何善用資源讓滿足程度最高,過去用那麼多資源搞出口,實質薪資有提高嗎?

現在愈來愈多國家把資源用在國內,日、韓、中都如此,只有台灣談得最少。我們以前依賴出口,現在出口幾乎沒有動能,未來一定也如此,所以要發展內需服務業,很多人認為靠台灣市場發展內需是不行的,但發展內需不是市場大小的問題,而是口袋深不深的問題,外需靠低薪來壓低成本,內需則靠高薪來提升購買力,這個思維如果不反轉,低薪問題不會改善。

另外,台灣製造業也要維持警戒,美國搞製造業回流,現在又搞智慧生產、前瞻製造,全球慢慢進入既可客製化又可同時量產的時代,還可透過大數據分析市場,研發、品牌、行銷一氣呵成;如果我們仍以舊結構、舊思維來因應,會面臨非常大的困境,新政府推動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等,就是想扭轉台灣經濟本質,譬如讓軟硬整合、虛實整合,讓大數據發揮更大作用、生產得更聰明。

問:新政府推動「五加二」創新產業,希望達到「創新、就業、分配」,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質疑「創新是分配的罪魁禍首」。請問您有何看法?

答:張忠謀擔心政府因此忘了舊產業,這是過慮了,半導體業對台灣還是很重要, 目前出口、投資都靠半導體業;選前中國紫光想投資國內半導體業引發疑慮,民進黨內部就有過討論,新政府很重視半導體業。至於他說「創新是分配的罪魁禍首」,從經濟邏輯來看,的確會有一點,不能否認。

創新廣義定義 把餅做大再分配

不過,若把創新定義得廣一點,創新跟分配不僅不衝突,還可兼顧。例如,台積電一年進口幾百億美元的資本設備,如果台灣自己生產,可以創造多少就業機會?帶動多少廠商?台積電加持能讓漢微科賣高價,也有能力帶動週邊廠商升級、創新,進而帶來成長及就業,對分配也是好事,不是一塊餅切得比較公平才叫分配,也可以把餅做大後再來切。台灣需要廣義的創新,「五加二」產業有破壞式創新,如亞洲矽谷,也有傳統式創新,如智慧機械、綠能等,新政府創新的定義滿廣的,不會影響成長及分配。

當全球所得分配愈來愈惡化,消費力會變得很糟,利潤驅動的貿易就動不了,如果不讓分配公平一點,是沒有成長動能的,所以創新跟分配要相輔相成。至於如何達到兩者相輔相成,加薪也可以,資源重新配置來發展內需產業也可以。

國內低薪的原因很多,第一是沒有下游,主導供應鏈利潤分配的是品牌廠商,我們是被分配的,附加價值不高;第二是沒有把產品做得更關鍵;第三是中小企業太多,訂單價格被砍到見底。這些問題可以解套,推動轉型、創新之外,也可以鼓勵整併,企業規模大了,不僅較有經營海外市場的能力,也較有創新、升級的能力。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