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公民各吹各調 考驗政府智慧

2016/06/29 06:00

缺電真相的檢討能進一步催生出可行的新能源政策,將考驗新政府的智慧。(資料照,記者簡榮豐攝)

記者黃佩君/特稿

過去幾年,每到夏月就頻繁出現的缺電新聞,是任何一個對能源議題略有關心的公民所熟悉的劇本。政黨輪替以後,社會各界終於可對這齣每逢夏月就缺電的歹戲有質疑機會;但在公民社會是一人一把號情形下,如何擴大參與,讓對缺電真相的檢討能進一步催生出可行的新能源政策,將考驗新政府的智慧。

前國策顧問郝明義糾集多位專家率先登高一呼,致信行政院長林全要求開放台電資料,檢視缺電真相,獲外界廣大迴響;短短一週內,多個過去多次與台電「交手」的環團也都熱情參與,台電也願坐下來談,似乎比過去「核能VS.非核」的對抗主軸更加進步,也讓台電與環保、公民團體有機會在針鋒相對之外,能攜手討論一些事情。

但昨召開的「台灣電力供需情況公民調查研究討論會議」會前會,郝明義及其精挑細選出的調查成員卻未出席,這是讓人相當遺憾的結果;而其未出席的理由,卻只是因經濟部在處理其所提出的五十二項開放資料清單後,漏了三個據稱是必須優先獲得的資料。當經濟部被質疑是誠意不足時,那質疑者是否也有些肚量不足?

資料公開共享 力量才大

相較過去長期關注台灣能源議題的老牌NGO團體均有出席,包括環盟、媽盟、綠盟、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及長期耕耘政府資料開放的OPEN DATA聯盟;這些團體未能因此與郝明義等人共同討論,讓這個立意甚佳的活動能更擴大社會基礎,這是相當可惜的。

根據開放資料手冊對「開放」的完整定義,除資料公開外,還必須做到分享的普遍性及「可互通性」,才能獲得共享所創造出的益處;否則恐只是多了更多座難以相通的「巴別塔」,讓原本追求目標是接近的不同環保、公民團體,因彼此間無法溝通,反而讓力量各散東西。

熟悉社會運動的團體都清楚,對代表性的爭奪往往會釀成嚴重問題;登高一呼後,是要求別的團體「去別的山頭」,或者是包容合作,不僅考驗主導者是否真正認同公民社會、開放資料理念,也考驗政府單位的協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