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受惠於AI浪潮,經濟表現亮眼。(法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經濟學人》13日以「台灣病」為題,揭開台灣在晶片主導、出口獨強的成功故事背後,長期低估的貨幣卻造成高額經常帳順差與潛在金融風險。對此,紡織專家強調,台灣沒有太多FTA(自由貿易協定),穩定且能均衡顧及產業發展的匯率政策,是讓台灣在這困難的國際處境活下去的關鍵,如果我們抱持著升值救百病的心態,屆時產業巨幅萎縮後的台灣,才是真正接近斷氣的模樣。他直言,有關《經濟學人》的看法,「我只能說外國的月亮真的不是比較圓。」
紡織專家「扛布者-為紡織而活的男子」今天在臉書發文指出,《經濟學人》以「台灣病」為題發布的文章,主要探討台灣經濟的雙面性,一方面是全球矚目的成功故事,另一方面卻因貨幣低估、巨額貿易盈餘等失衡現象,面臨潛在風險。
根據內文所述,台灣在這波2020-2025的經濟成長週期後,人均產出(調整購買力平價後)高於澳洲、德國、日本,是相對富裕且成功的國家,也累積大量的外匯存底。
但中央銀行仍會透過干預或者壓低利率,導致國內資產泡沫化、進口成本居高不下,而我們生活極為仰賴進口物資,高昂的物價使消費疲弱。甚至這些外匯存底也可能面臨貿易夥伴如美國的關稅制裁,或國際局勢波動,使押寶外匯的壽險業者造成巨大損失。
他指出,《經濟學人》雖說沒有明講,但文章作者認為中央銀行應逐步放棄干預匯率,讓台灣元對美元升值,進而使人民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好比說可以用來買更便宜的產品,也可以讓產業避開制裁或失衡風險。
但是,首先要知道的是,不論是晶片還是到我們紡織,其實出口產業就是台灣的命脈。畢竟我們就是個極度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出口產值甚至有時會佔到整體GDP的75%以上。
另外,這些出口製造業也絕大部分都是「工廠」性質,而非品牌。所以即便你的技能能力再高,只要報價因匯率波動而提升,品牌下意識都會選擇轉單,或者改投入成本不那麼高昂的技術做開發,就算如台積電(其實文中也有帶到)這種技術短期內難以取代的公司,對品牌報價也不大可能「隨意喊價」。畢竟最終擁有決定權的還是品牌,而非工廠,「還是得控管你的成本高低,否則很難生存。」
另外,相較於《經濟學人》文中提到的中國,或者日本、南韓來說。其實台幣在2020-2025年兌美元匯率來說,是相對強勢的貨幣,甚至在去年底到今年,透過大量賣出美元外匯對抗貶值的可能。如果再對比起長期刻意貶值的日本來說,更是鮮明的對比。
再者,要知道台灣可是沒有太多FTA,所以在這幾年不論是對美的自由貿易協定,還是地域性的協定,如東協,RCEP,甚至到CPTPP等等紛紛開始生效後,台灣出口就面臨重大的挑戰,那就是對手會擁有較低的關稅,或者「0關稅」的優勢,而台灣則還是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去彌補。
就以紡織對美或者輸出到越南等東南亞成衣廠來看,相較於韓國、日本、中國等布料供應商,台灣的我們必須要多出7%-15%的關稅要支付。這點如果我們再以「理想狀態下」升值。屆時就會因為報價因素讓品牌高攀不起轉單,那就可以宣告產業已經進入倒閉的倒數計時。
他認為,穩定且能均衡顧及產業發展的匯率政策,是讓台灣在這困難的國際處境中活下去的重要關鍵。就先不論我們從工廠升級到品牌,需要多少時間打造文化底蘊的問題,「如果我們真的抱持著一種升值救百病的心態,那麼屆時產業巨幅萎縮後的台灣,才是真正接近斷氣的模樣。」
相關新聞請見:
《經濟學人》稱台灣匯率長期低估患「台灣病」 央行5點強力反擊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