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剖析「台灣病」 他點出外銷與匯率成問題核心

2025/11/14 15:01

《經濟學人》週四(13日)以「台灣病」為題,將台灣推上封面。(歐新社檔案照)《經濟學人》週四(13日)以「台灣病」為題,將台灣推上封面。(歐新社檔案照)

〔記者方韋傑/台北報導〕《經濟學人》週四(13日)以「台灣病」(Taiwanese disease)為題,將台灣推上封面,揭開台灣在晶片主導、出口獨強的成功故事背後,長期堆積的結構性副作用。愛卡拉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今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一系列的分析拆解,雖然著眼於台灣的經濟風險,但很可能影響美國後續對新台幣匯率的政策判斷,「外銷和匯率正處於問題的核心」。

《經濟學人》分析指出,新台幣若依GDP調整後的大麥克指數計算,被低估高達55%,全球敬陪末座。過去五年,台灣晶片與伺服器出口暴增三倍,今年迄今經常帳順差更擴大到GDP的16%,遠高於2010年代的水平。以基本面來看,台幣理應升值,但事實上卻維持在偏弱區間,這形成了台灣經濟的第一項失衡,也是所有後續問題的源頭。

在弱勢匯率保護下,出口商享受超額利潤,而依賴進口食物、能源的家庭則承受更高物價。這種結構使得經濟成長未能轉化為薪資成長。《經濟學人》觀察,1998年至今,台灣勞動生產力翻倍,但單位勞動成本卻下滑25%。換句話說,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節節高升,但勞工在整體產值中的分配比重實際上是在下降。

第二項失衡,是房價脫離所得的速度。「台北比倫敦、紐約更難買房」近年只是民間抱怨,如今被國際主流刊物以圖證明。央行為維持匯率穩定長期買進美元,市場因而充滿新台幣流動性,利率被壓低,過剩資金自然湧入房市。自1998年以來,台灣房價上漲4倍,而外匯存底從900億美元暴衝到6000億美元,兩條曲線近乎同步。若說房價是泡沫,其本質其實是匯率政策的副作用。

第三項失衡,也是台灣最具系統性風險的部分,落在壽險業。為降低央行干預色彩,近年順差資金有部分被引導至壽險業,再由壽險業大量購買美元資產。這使台灣形成危險的「貨幣錯位」:負債是新台幣、資產卻是美元。一旦美元走弱、或台幣升值過快,壽險資產負債表將立即受損,連帶衝擊金融穩定。

那麼,為何政策長期維持不變?《經濟學人》點出兩個結構性原因:其一,出口導向產業形成龐大遊說力量;其二,央行上繳盈餘佔政府收入達6%,遠高於先進國家的0.4%。當政府財政過度依賴匯率操作帶來的收益,政策自然不易鬆動。

然而,這套模式已逼近極限,《經濟學人》認為,台灣外部有美國貿易鷹派可能重新施壓台幣升值,內部則有壽險美元資產的潛在風險。建議台灣應啟動長期且可管理的升值路徑,逐步拆解匯率補貼與美元依賴架構,同時協助弱勢產業與勞工轉型。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