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ETF是許多投資人尋求分散風險時常見的選擇,但根據華爾街一位策略師的說法,這項熱門投資工具可能無法達到投資人所預期的效果。(彭博)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購買ETF是許多投資人尋求分散風險時常見的選擇,但根據華爾街一位策略師的說法,這項熱門投資工具可能無法達到投資人所預期的效果。Piper Sandler的首席投資長兼投資組合策略主管坎特洛維茲(Michael Kantrowitz)認為,雖然ETF確實是對投資人有幫助的工具,但投資時仍需謹慎,因為和15或20年前相比,現在買進指數型基金實際上會面臨更多單一公司的風險。
ETF被廣泛認為是讓投資變得簡單的工具,特別對一般散戶來說相當便利,任何人都能透過購買這種一籃子證券,來達成分散風險的目的,投資人只要選定一個主題,鎖定該ETF代碼並買進,然後就能等待回報。
但坎特洛維茲接受《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採訪時透露,他對投資於廣泛市場指數的看法保留,特別是在當前市場高度集中化的情況下。
坎特洛維茲說:「與15或20年前相比,現今投資人購買指數型基金時,實際上暴露在更多與個別企業相關的風險中」、「你以為自己投資的是整體指數,但實際上你的風險集中在7到10檔股票身上。若AI題材走弱,影響不見得會波及所有股票,但可能會嚴重衝擊那些依賴AI權重的指數型基金。」
坎特洛維茲進一步指出,即便是使用特定產業類別ETF來分散投資,也不一定是明智之舉。ETF存在所謂「追蹤誤差」的問題,也就是基金的實際表現無法完全貼近所追蹤的指數。
事實上,大型科技公司在市場中的集中程度已達歷史高點。Apollo首席經濟學家斯洛克(Torsten Sløk)的分析發現,標普500指數中市值最大的前10家公司,其估值水準甚至已高於網路泡沫時期。這代表,投資人若透過標普500基金尋求分散風險,但實際上卻有超過30%的資產集中投資於「科技七雄」(Magnificent Seven)上。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規定,分散型基金中的單一股票資產配置不得超過25%。這項規定也使得特定產業的ETF,往往必須限制對蘋果(Apple)或輝達(Nvidia)等主導市場公司的曝險比例,就算這些企業在實際指數中的比重遠高於此。
舉例而言,2024年標普500科技類股漲幅達38%,但主流科技ETF「SPDR科技類股ETF」(XLK)僅上漲25%。坎特洛維茲指出,這種差異在市場集中度較高的產業中更加明顯,例如通訊服務與非必需消費品板塊,「由於這些ETF存在集中度與權重設計問題,所以你以為自己買進的是某種東西,但其實你真正所持有的東西,並不是你所買的。」
不過坎特洛維茲並未全面否定ETF的價值,也認為並非所有ETF都容易面臨這種風險。他建議投資人可選擇主動管理型策略,包括主動式ETF、共同基金,甚至是挑選個別股票。
坎特洛維茲也並未排除大型優質股的投資機會,例如目前在指數中佔主導地位的部分科技巨頭。但投資人如果投資的目的,是追求真正的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那他就建議投資人不應該完全依賴傳統的指數型ETF,而應積極尋找更具策略性的投資方式。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