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擴大在美國的投資,法國智庫資深研究員杜懋之對此分析,指出台積電與台灣仍掌握「強而有力的籌碼」。(歐新社)
林浥樺/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台積電3日宣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1000億美元的計劃,引發外界議論。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在12日刊出資深研究員杜懋之(Mathieu Duchâtel)的分析,指出台積電與台灣仍掌握「強而有力的籌碼」,包含技術領先、戰略布局時間點、美國企業的高度依賴等3大關鍵。
杜懋之分析,台積電在台灣被稱為「護國神山」,有時也被稱呼為帶有「美國DNA」的企業,主要客戶蘋果、輝達、超微和高通,全部是美國企業,而台積電高層大多出身於美國頂尖大學,包含創辦人張忠謀、現任總裁魏哲家等人也都曾在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工作。這種與美國的聯繫既是台灣對抗中國吞併的戰略資產,但也引發了關鍵產業被強制外移的憂慮。
杜懋之指出,時機是很重要的因素。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第1家工廠在2020年5月宣布建廠,直到2024年底才開始量產,花了4年時間;2022年12月宣布建設用於3奈米技術的第2座工廠,計劃2028年才能投產;用於2奈米技術的第3座工廠則在2024年4月宣布建設,預計2030年量產。換句話說,魏哲家與川普共同宣布的投資,很可能無法在川普第2任期結束前,看見實際成果。
杜懋之稱,即使美國建廠計畫全部完成,到了2030年,台積電仍只有20%先進產能位於美國,台灣仍將是台積電的工業核心。而到了2028年,也就是川普第2個任期結束時,無論關稅水準如何,輝達和蘋果都將繼續依賴來自的台灣供應。
儘管外界對於台積電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感到擔憂,但影響範圍仍然不明確。目前不清楚美國研發中心的核心,是半導體價值鏈中的哪些關鍵環節?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從屬於新竹基地。
杜懋之指出,台積電在技術領域依然大幅領先三星電子、ASML和中芯國際等競爭對手,尤其是在使用環柵(GAA,Gate-All-Around)奈米片電晶體的製造工藝和專利方面。台積電預計2026年推出A16製程,可望突破2奈米門檻,同時加大投資CoWoS技術研發,還有擴大在日本的戰略產業合作關係。
直到2028年,如果美國對2奈米和3奈米半導體進口加徵關稅,美國企業將別無選擇,只能自行吸收額外成本,因為屆時這些製程仍無法在美國本土量產。
在台灣有一些人認為,美國企業可能會聯合施壓台積電降低利潤率,利用其市場主導地位來分攤這些額外成本。但是杜懋之認為:「無論如何,台積電與台灣仍掌握『強而有力的籌碼』,來維持技術領先,避免自身競爭優勢受到削弱。」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