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國銀資金過剩?9月存放比僅70.07% 創史上新低

2021/11/03 08:00

國銀9月底「存放比」僅70.07%、創史上新低,不過金管會強調,今年前三季國銀獲利及營運都有穩健表現。(記者王孟倫攝)

〔記者王孟倫/台北報導〕本國銀行「存放比」節節下滑,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2021年9月底70.07%,再次創下史上新低,不過,金管會表示,雖然總放款增額小於總存款,但國銀前9月「獲利」仍創史上同期次高,主要來自放款的淨收益,且9月底逾放比僅0.19%,代表銀行資產品質良好。

所謂「存放比」是銀行總放款金額(分子)占總存款金額(分母)的比率,常以「百分比」來顯示。銀行吸收存款的主要用途就是放款,若「存放比」過低,代表銀行資金運用情況不佳。

根據金管會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國銀總放款餘額達33兆1431億元、月增741億元;總存款餘額達47兆2978億元、月增1390億元。

儘管9月存款與放款同步呈現增加,不過,存款月增金額大於放款,使得國銀存放比從8月的70.12%,下降至9月的70.07%,不僅是連續第三個月(7、8及9月)下滑,更創下史上新低紀錄;至於存款與放款落差也擴大至14.15兆元。

尤其,根據統計,國銀存放比從2018年底73.68%,降至2019年底72.71%,去年(2020)底下降為70.24%,2021年9月底更來到70.07%。

由於「存放比」這項指標代表銀行的流動性風險,若數字過低恐是一項警訊,而且,9月已經降至70%,而不利於國銀經營?

對此,金管會銀行局強調,國銀存放比雖然創新低,不過,今年9月單月獲利仍持續增加、年增率為4.5%;而且,今年前9月獲利達2696.2億元,僅次於2019年,創史上同期第二高。

銀行局指出,國內總分行因為前三季放款利差淨收益、就足足賺了290億元 ,雖然放款增加速度低於放款,但放款利息收益仍是最大獲利來源;此外,存放款差距有14.15兆元,但並非錢就擺在那邊,銀行只要符合規定,可以用來投資股票、債券或NCD可轉讓定期存單。

此外,對於銀行存款持續大於放款,外界常以「爛頭寸」來形容;不過,央行過去曾發布新聞稿強調,銀行收到存款資金,不能夠全數運用在放款,媒體如果把銀行用於放款以外之資金,像是法定存款準備金、法定流動準備及債票券等金融資產投資,全數直接簡化為「爛頭寸」,那將造成社會大眾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