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LTN經濟通》中國缺糧 企業赴海外囤田?

2021/07/11 09:35

中國必須想辦法餵飽14億人,因此確保糧食安全非常重要。圖為山東一處玉米田。(法新社)

中國鬧饑荒 就成政治問題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必須想辦法餵飽14億人,約莫是全球1/5的人口,因此確保糧食安全非常重要,這也成為北京新的發展策略上十分關鍵的一環。而在動盪的後疫情時代,糧食安全的問題再度浮上檯面,中共認知到需要加強國內市場的力量,降低糧食對進口的依賴,以抵禦外在的不確定性。

1958-1962年的大饑荒記憶還深植在中國老一輩人的心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說,「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強調中國必須隨時確保糧食供應的絕對安全。中國國科農研院分析師張欣(Zhang Xin,音譯)也指出,「食物多了一點在中國是經濟問題,但如果少了一點就變成政治問題」。

哪些因素會影響到中國的糧食安全?根據世界銀行,中國擁有全球約10%的可耕地,但在2006年,每人平均分得的可耕作農產品面積,還不到全球平均的一半。在中國,一些優質且罕見適合拿來耕作的保留地,多被用來建造房地產或甚至是工業用途。

中國大量耕地 轉成房地產及工廠

中國政府做了哪些事情,來保障國內糧食無虞?早在1990年起,中國就建立起國家的糧食儲備,現在則發展成一套系統,協調中央和地方的國家儲備,同時,國家和企業的糧食儲備也可以互通有無;2015年中國政府也推出一套問責機制,結合詳細的評估標準,要求各省份的首長要對地方的糧食安全負全責。

2000年代,隨著中國大量的中產階級漸漸富裕起來,飲食的重心從穀類逐漸轉向肉類,而生產肉類需要大量飼料,中國逐漸喪失糧食自給自足的能力。為了確保糧食安全,中國過去曾經在海外大動作佈局。2008年英國金融時報揭露,中國在海外囤田,鼓勵農業企業走出國門,購買海外農田種植糧食作物,尤其是在非洲和南美洲,以保障中國的食品安全。不過這項訊息遭到中國官方否認。

中糧收購澳甘蔗田、法國葡萄園及巴西大豆田

中國也仰賴中國企業「走出去」,加速在海外糧食佈局。例如中糧集團最早曾是負責進口糧食的政府所屬企業,隨著中國發展成有許多中產階級消費者的國家,中糧也隨之發展壯大。中糧在幾年內斥資數十億美元收購了澳洲甘蔗種植場、法國葡萄園和巴西大豆農場,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食品企業之一。中糧不僅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糧油產業,並佈局南美洲欲搭建亞洲到南美的「糧食走廊」。

為了鞏固有限的土地資源,中國政府也為全國設置了1.2億公頃可耕地總面積的最低限制,並提出在2020年前要完成5300萬公頃「高標準農田」,2022年再增加6670萬公頃的目標,而且所有的農田將用於大規模耕種,以提高每公頃的作物產量。另外,中國也加碼進口大豆和玉米,以確保包括小麥和大米在內,所有的主要糧食都能自給自足。

2019-2020年中國面對非洲豬瘟和武漢肺炎疫情,加上天災不斷,缺糧壓力與日俱增。圖為四川一處養豬場正在消毒。(歐新社)

肺炎加洪患 中國糧食安全壓力大

在經歷2019-2020年爆發非洲豬瘟,2020年的武漢肺炎(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病)疫情,又伴隨著2020年中國南方洪災和北方的夏季乾旱,已對中國糧食安全造成不小的壓力。屋漏偏逢連夜雨,2020年位於中國東北的省份,罕見地連續遭遇前所未有的颱風災害,加上西南部秋行軍蟲害不斷,中國糧食安全的壓力大到幾乎快要爆棚。

洪患對糧食造成多大的衝擊?2020年6月初,嚴重的夏季洪患襲擊沿著長江侵蝕中國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多個省份的農田,也讓人開始擔心中國的農作物產量是否足夠,但中國官方仍然公布2020年的稻米產出,比前一年增加3.9%。

洪水也衝擊中國東北的吉林和黑龍江省,這2省分別是大米和玉米的主要產區,而且時間正值關鍵的秋季生長期。最後在2020年10月,中國兩大主要水稻印度型稻(indica)和日本型稻(japonica)分別年減13.9%、12.4%,顯示中國連跟農民收購國家儲備用的稻米都出現了困難。根據中國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2019年玉米僅收購470萬噸,2020年收購量幾乎翻倍至810萬噸。

多國限制糧食出口 中國恐缺糧

2019-2020年開始延燒的武漢肺炎疫情,對糧食造成的衝擊也超乎想像。全球食品從貿易端到供應鏈無一倖免,也推升國際上的食品價格。許多國家例如俄羅斯、烏克蘭和越南等,對食品出口祭出嚴格限制,也影響到中國市場,對糧食恐怕短缺的疑慮又再度升溫。

2020年初嚴格的封鎖措施,也讓中國的農民們內心產生陰影,許多農民傾向囤積更多的農作物,不願意賣給盤商,原因是擔心疫情恐怕會捲土重來。加上超寬鬆貨幣政策也導致輸入性通膨無法避免,保護中國農業的基礎和緊急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也已經不言而諭。

除此之外,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長期因素,還包括農村勞動力萎縮,加上快速都市化導致可用耕地減少;另外,中國僵化的農地管理制度,也成為現代農業和大規模種植的一大障礙。

這些也是為什麼習近平要提出「光盤政策」的重要背景。2020年8月習近平下令要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大力抨擊大胃王影片,指責助長浪費食物,要求10人點9道菜等,在習近平的一聲令下,民間火速推行惜食運動、杜絕舌尖浪費也變成全中國的國民運動。

2020年8月習近平提出「光盤政策」,惜食成為國民運動。(法新社)

中國境內農田 短缺9000萬公頃

中國在糧食安全上,仰賴國外進口的程度有多嚴重?中國目前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食品進口國,自從2014年以來,中國的穀物進口持續維持在1億噸以上。但同時中國仍是稻米最大的淨出口國。2019年10月中國公布的政策白皮書上,確認「適度進口」是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一部分。

專家也指出,由於中國國內的種植面積短缺了9000萬公頃左右,必須仰賴進口才能滿足國內的糧食需求。在大豆方面中國完全仰賴進口的代價,中國必須有能力確保足夠的土地資源,用來種植小麥與稻米,才能確保在這兩種主要作物上能自給自足。

至於中國的糧食安全前景如何?按照目前數據來看,不會有立即糧食短缺的風險,但是真正的風險在於結構性的失衡,例如玉米、大豆仍面臨土地資源不足的限制等。近來中國的穀物進口量也持續激增,2020年1到12月中國進口穀物量首次突破1.4億噸,相較於去年同期大幅增加近28%。

中國搶糧的行為,也讓外界產生不少疑慮。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表示,2021年5月食品價格年增40%,是自2011年9月以來的最大漲幅。當然國際糧價上漲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疫情引發的通膨、巴西乾旱、油價反彈、海運成本墊高等。但由於中國在此期間大肆購買油菜籽、穀物和肉等基本糧食,法國經濟學家夏爾明(Philippe Chalmin)也指出,中國確實助長了這波糧價上漲。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