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LTN經濟通》疫情觸發恐懼 民眾囤物資無所不搶

2021/06/20 08:21

本土疫情升溫,民眾前往超市、大賣場搶購物資,泡麵、罐頭貨架全掃空。(歐新社)

酒精、衛生紙、口罩、泡麵、罐頭、生鮮食品 無所不搶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台灣自5月份開始陷入武漢肺炎(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病)疫情危機。疫情爆發後,防疫物資開始供不應求,逢人必問哪裡買得到酒精;在全台升上三級警戒之後,超市、大賣場人擠人搶生活物資,無論衛生紙、泡麵、罐頭,還是生鮮蔬菜能掃的全掃空。網購塞車情形更是嚴重,冷藏、冷凍宅配形同癱瘓。除了搶疫苗之外,不知道接下來又要搶什麼?

自本土疫情爆發後,民眾對防疫物資的需求激增。根據關務署,統計至6月6日止,我國進口血氧機數量僅1.8萬台,但在疫情升溫下,民眾瘋搶防疫物資,6月7日至13日,1週血氧機進口量暴增至2.8萬台、進口面罩高達285.6萬件、進口護目鏡也高達6.6萬件。

「酒精國家隊」台酒自2020年2月啟動生產防疫酒精,當時一度出現民眾大排長龍的情況,直到疫情和緩於5月停產。理論上,由於台酒超前部署,市面上仍買得到庫存。本土疫情爆發後,台酒5大酒廠再度投入生產防疫酒精,但民眾因恐慌心態囤貨,市面上仍是1瓶難求。甚至有人趁火打劫,1罐原價40-50元的台酒酒精,在網路上賣到200-300元,大賺這種黑心財。

而在全台升上三級警戒前幾日,原本希望大家盡量少出門、減少群聚的美意卻成空,大批民眾擠爆超市、大賣場,搶購泡麵、罐頭、生鮮蔬菜,把貨架上能買、能囤的全清光,而且絕對不會忘記搶的就是衛生紙。購物人潮根本難以消化,結帳更是大排長龍,要保持社交距離根本不可能,連鎖業者包括好市多、家樂福、Jason’s、愛買等,一度祭出「限購令」,避免民眾瘋狂採購。

5月15日雙北升三級警戒後,大批民眾擠爆超市、賣場,搶購泡麵、罐頭、生鮮蔬菜。(彭博)

食品網購量暴增 比演唱會門票難搶

待在家裡的人也不惶多讓,全民待在家讓網購量迅速暴增。各家農會、生鮮業者推出的蔬菜箱是一開賣就秒殺,比演唱會門票還難搶。從早忙到晚的送貨員疲於奔命,到貨時間仍是遙遙無期。先前主打24小時送達、隔日配現在全要等上好幾天,有網友笑稱PChome 24(24小時內送達)已經變成PChome 240。

台灣網購消費力之驚人,讓宅配業者運量塞到極限再極限,冷藏、冷凍宅配形同癱瘓。各種「宅配亂象」頻傳,累積未送的貨量太大生鮮食品,就擺在貨架上任憑其解凍、發酸發臭,民眾收到不是凍壞的葉菜類,就是已經「皮肉模糊」的解凍水餃。好一點的商家退錢自行吸收,其他的要消費者「共體時艱」,宅配業者兩手一攤,最終還是得停送部分縣市的低溫包裹。

民眾囤物資 恐這輩子都用不完

現在,輪到一窩蜂搶打疫苗,許多一線的醫護人員和急需疫苗的年長者都還沒打到,一群醫院「志工」卻搶先打疫苗。部分縣市75歲以上長者打疫苗以電話預約,無論怎麼打就是打不進去,打進去了卻又是預約已滿。

這種瘋狂「搶貨」的行為,很多並非當下真的有需求,都是擔心未來「可能」買不到,人們基於這種恐懼心理,瘋狂搶購、囤積現在用不到,甚至可能這輩子都用不完的商品。這種說法或許並沒有誇大,想想看多少人家裡還留著先前SARS時期囤積的N95口罩,先別說過期了,保存條件不好的可能都已經發霉。

民眾宅在家,網購消費力之驚人,讓宅配業者運量塞到極限,宅配亂象頻傳,只好停送部分縣市低溫包裹。(資料照)

人們透過購物 管理自己情緒

其實這種搶購物資的現象,也不是只會發生在台灣。2020年疫情剛爆發時,全球都在搶口罩、洗手液、罐頭以及衛生紙。英國和澳洲也發生民眾因恐慌而搶購衛生紙的狀況,甚至在香港,還曾經發生歹徒襲擊送貨員,搶走600卷衛生紙的事件。

倫敦藝術大學消費心理學家馬斯登(Paul Marsden)向CNBC表示,簡言之,一切可以歸納到心理學當中的「購物療法」(retail therapy),也就是人們透過買東西來管理自己的情緒,關鍵是希望在失控的世界,找回控制權。因此他認為,恐慌性購買(panic buying)是為了滿足基本的心理需求。在買東西的當下,人們感受到自己是「聰明消費者」的滿足感。

人群恐懼傳染 產生一窩蜂現象

這種搶衛生紙的現象,背後還有哪些原因?首先是「恐懼傳染」(fear contagion)。當人們感受到巨大壓力,理性思考會受到阻礙,開始觀察別人都在做什麼,然後一窩蜂地跟著去做。BBC也分析,其中,社群媒體發揮很大的作用,看到別人的動態也推動了自己的搶購心理。

其次,當人們到了超市,看到空蕩蕩的貨架時又開始恐慌。尤其,衛生紙佔去貨架很大的面積,一次50包衛生紙被搶走的空蕩感,比50個罐頭更為明顯。去年在澳洲,儘管政府出面呼籲不要盲目搶購,超市也承諾庫存無虞,也沒辦法阻止民眾搶購的行為。

另外,害怕錯過的錯失恐懼(FOMO)心理也是可能的原因之一。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副教授加爾格(Nitika Garg)表示,當人們看到別人都在搶購某種商品時,總覺得其中必定有什麼原因,深怕只有自己錯過。

衛生紙幾乎已經成為大眾恐慌搶購的「指標性」商品。(彭博)

疫情不明 民眾藉搶購找回控制感

消費心理學家指出,在都市化社會,人們的生活型態變得更加便利,已經無法習慣物品短缺和斷貨的感覺。人們總是習慣於隨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搶購衛生紙,就是為了維持這種心理狀態。

然而,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源自於人們內心的恐懼。2020年,疫情剛開始蔓延時,人們對疾病並不了解,也不知道該如何治療,關鍵是沒人知道疫情趨勢如何,情況會不會更進一步惡化。不像是颱風等天災,大概知道要準備多少物品,對抗疫情則沒有明確的答案。人們基於「有備無患」的想法囤積東西,因為這是在疫情下,唯一取得控制感的方式。

衛生紙是舒適生活最低標準 致成搶購標的

至於為什麼是衛生紙?倫敦大學商業心理學教授迪米特李奧(Dimitrios Tsivrikos)指出,衛生紙幾乎已經成為大眾恐慌的「指標性」商品。他認為,在不確定的時期,人們進到超市,會想要選擇重要而且份量很大的產品,目光自然會被大包裝的衛生紙吸引。

比起水和其他食物,衛生紙重要性或許很低。但是人們想像萬一自己居家隔離,無法外出,至少在家裡還有衛生紙,可以過得舒服一點。畢竟對很多人來說,衛生紙就像是他們舒適生活的最低標準。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