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半導體業舉足輕重 BCG:台若停工市場損失4900億美元

2021/04/22 15:29

BCG董事總經理徐瑞廷認為,追求一體適用的「自給自足」政策,不僅成本驚人、可行性也低,非最佳解,建議各國以建立關鍵產能取代自給自足,且建立新廠過程也是台廠一大機會。(記者吳佳穎攝)

〔記者吳佳穎/台北報導〕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與美國半導體協會合作發表「強化不確定時代下的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報告,報告指出,半導體供應鏈上超過50個環節高度集中於單一地區,將對市場帶來風險,有超過7成製造產能、8成封測產能位於東亞,「台廠晶圓代工產能占全球比重約20%,其中先進製程(10奈米以下)產能占比高達9成。」

BCG指出,目前全球有4成邏輯IC在台生產,貢獻晶圓廠營收約420億美元,若國內晶圓廠面臨生產中斷,對終端市場影響將放大12倍,並模擬3大情境:一、停電影響1成產能,台廠營收損失約為40億美元,但終端市場營收影響為490億美元;二、新竹淹水衝擊5成產能,台廠營收損失約為210億美元,但終端市場影響放大2450億美元;三、地震等大型天災導致停產,台廠營收損失約為420億美元,但終端市場營收影響4900億美元。

此外,受晶片荒影響,歐盟、美國等紛紛提出國家自給自足政策,但報告以「中國製造2025」追求半導體價值鏈自給自足為例,指國家產業政策尋求大規模進口替代或普遍歧視外國供應商,將導致全球競爭扭曲與產能過剩風險。

BCG董事總經理徐瑞廷指出,若美、中、台日韓、歐4大區域建立「自給自足」供應鏈,整體產業將付出高昂成本;BCG推估,若各區域要建立從上游原料到下游封測整體完整供應鏈,在不考慮投資失敗、產能過剩等情境下,全球前期投資估為9千億到1.2兆美元,年增營運成本則為450~1250億美元,「由於成本墊高下,全球半導體價格將上漲35~65%。」

徐瑞廷認為,追求一體適用的「自給自足」政策,不僅成本驚人、可行性也低,非最佳解。BCG建議美國政府採取精準政策,拓展多樣化全球製造據點,提高供應鏈韌性,至於本土半導體產能則用於生產關鍵應用消費;以美國為例,美國若要自給自足,將必須新建6-7座晶圓廠,估將耗費2千億美元,但若以生產關鍵晶片為目標,則只要新建2-3座晶圓廠,估將耗費630億美元,相對符合成本效益。

徐瑞廷認為,未來全球半導體將朝「效率、韌性並重」,在全球供應鏈重組過程,台灣可以主動出擊建立同盟,且在各國建新廠過程,也是台廠重要機會;但缺水、缺電、人才培育等問題都是台灣半導體產業若項。

另外,近期台廠世芯受美國禁令波及,恐面臨25%營收損失;徐瑞廷提醒,美中貿易脫鉤是漸進過程,「未來台廠兩面通吃模式將不再適用」,建議台廠隨時調整營運模式,為地緣政治風險做好準備。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