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財經

共機天天擾台 美出這招與中國交換 可降對台威脅

2021/03/29 17:53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Nathaniel Taplin認為,中國近日的舉動,顯示其願意承受國際衝突帶來的經濟損失,在此情況下,美中政府都需要讓衝突降溫,而美國可藉有限度恢復向華為公司銷售晶片,藉此換取中國降低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圖為晶圓示意圖。(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中衝突在美國拜登政府上任後並未減緩,台灣更被認為是美中衝突擦槍走火之地。《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Nathaniel Taplin認為,中國近日的舉動,顯示其願意承受國際衝突帶來的經濟損失,在此情況下,美中政府都需要讓衝突降溫,而美國可藉有限度恢復向華為公司銷售晶片,藉此換取中國降低對台灣的軍事威脅。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Taplin在其專欄文章〈中國民族主義的新時代,正威脅著供應鏈〉(New Ag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Threatens Supply Chains)中指出,美中貿易衝突已演變成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對抗,亞洲如台灣、日本的緊張態勢也正在升高,如中國軍機幾乎每天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美國則正召集日本等盟國,以為緊急情況做準備。

Taplin稱,雖然美中目前不太可能在東亞發生重大衝突,但擦槍走火的風險仍不能排除,人們也很關注任何武裝衝突造成的潛在負面影響,如即使中國採取「灰色地帶手段」(gray zone)封鎖台灣,台灣即可能切斷所有對中國的晶片供應,而中國約1/3的半導體產品是來自台灣。隨後中國可能面臨美國及其盟友的貿易和金融制裁,可能加重對中國的打擊。

此外,中國針對新疆人權問題,宣布制裁歐盟議會議員的舉動,已威脅到中國和歐洲的中歐投資協定,Taplin表示,這顯示中國在國際上願意冒著重大經濟風險行動,中國在香港國安法上,以及在和美國的貿易衝突中未在基本問題上讓步,都顯示出類似跡象。因此各企業需要思考,若南海或台灣海峽發生危機,讓中國被施以貿易或金融禁運,「那麼企業在中國的資產和員工安全,是否可能成為(中國的)談判籌碼?」。

Taplin認為,一旦中國面臨全國性危機,外界將很難預測中國政府會如何應對,因此美中政府都需要找到可接受的方式讓衝突降溫,如兩國都希望能保持亞洲的晶片供應鏈穩定,美國在此方面,可以有限度地恢復向華為公司銷售晶片,藉此換取中國有限、可驗證地降低對台灣的軍備削減。Taplin表示,台灣的安全需要創造性思維來提升,且也要找到能同時增強威懾力,並降低意外衝突風險的方法。

然而,Taplin警告,亞洲地區的公司仍需開始為突發事件做準備,因為和可能「沒有」供應鏈相比,疫情和晶片短缺影響下,冗餘供應鏈,以及將供應鏈多樣化的開支可說是相對較低。